北境的捷报,如同一阵春风,吹散了笼罩在京城上空的最后一丝阴霾。
御和殿内,文武百官齐聚,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喜悦与振奋。
“启奏陛下!北境经略使徐元大人八百里加急奏报!”
“徐大人以一人之智,搅动后津风云,不仅兵不血刃地救回了马淳,更成功点燃了后津的内战之火。耶律保与耶律楚兄弟阋墙,后津王庭分裂,短时间内再也无力南顾。
这便意味着,那座关乎着大舜未来国运,蕴藏着无尽“黑石”的煤山,已然唾手可得!
“好!好一个徐元!不费我大舜一兵一卒,便解了北境大患,当为首功!”
李景龙颜大悦,他能想象得到,当第一台“天工机关”的锅炉被来自煤山的优质黑石填满,那滚滚的蒸汽将推动整个大舜的巨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驶向一个崭新的时代。
“传朕旨意!”李景声音洪亮,响彻大殿,“擢徐元总领军机政事!待马淳将军抵京之日,朕要亲自于德胜门外相迎!”
“陛下圣明!”
群臣山呼,声浪震天。
一个崭新的、强盛的王朝气象,已然清晰可见。
退朝之后,李景并未立刻返回寝宫,而是独自一人步入了御书房。
窗外是朗朗乾坤,殿内是百官敬畏,江山社稷,尽在掌握。
这本应是帝王最为志得意满的时刻,但李景的内心深处,却始终萦绕着一丝难以言喻的隐忧。
他缓缓抬起手,内视己身。
丹田气海之内,那枚曾一度璀璨夺目、蕴含着他超凡力量根基的金丹,此刻却光芒黯淡,如同一颗蒙尘的明珠。
自那日为救京城万民、斩断龙脉之后,天地间的灵气便以一种不可逆转的速度飞快枯竭。
他这位“修真皇帝”,如今吸收灵气的速度,竟与寻常武者打坐练气无异,甚至犹有不如。
“龙脉断,灵气绝……”
这六个字,如同一道无形的枷锁,束缚着他通往更高境界的仙途。
是选择个人的长生大道,还是选择这万民的国运昌盛?
昔日的抉择,他从未后悔。只是身为一名曾经踏足过山巅的求道者,骤然跌落凡尘,心中难免怅然。
难道此生,修为便止步于此了吗?
李景轻叹一声,将这纷乱的思绪暂且压下,将心神重新投入到眼前的政务之中。
身为帝王,他没有太多时间感怀伤神。
案牍之上,奏折堆积如山。他信手拿起一本,是皇家科学院呈上的。
奏折中,公输詹以一种近乎狂热的笔触,详细描述了第一台“天工机关”试车成功的盛况,以及他对未来改进的种种构想。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格物之学”的无限憧憬。
李景仿佛能看到,在那座新落成的院落里,无数工匠正挥洒着汗水,为了一个更高效、更强大的明天而奋斗。
放下这份奏折,他又拿起另一本,来自江南总督沈归。
上面详述了新税法推行之后,江南赋税不增反减,但国库收入却翻了两番的奇迹。那些曾经被士绅豪族隐匿的田亩被清丈出来,分给了真正的耕者。
奏折的末尾,沈归附上了一段民情描述:无数百姓自发地在家中为新皇立起了长生牌位,日夜祈福,感念天恩。
紧接着,是“农圣”贾易关于新作物试验田长势喜人的汇报;是宋慈呈上的《大舜律》草案初稿……
每一份奏折,都代表着这个古老帝国的一处肌理,正在焕发出勃勃生机。
李景一本一本地批阅着,不知不觉间,完全沉浸其中。
这些变化,远比他个人修为的精进,更能带来一种难以言喻的满足感与成就感。
就在这时,异变陡生!
正当他批阅到一份描绘京城百姓安居乐业、街市重现繁华景象的奏疏时,一股莫名的暖流,毫无征兆地从他心底涌起,瞬间流遍四肢百骸。
“嗯?”
李景动作一滞,双目微凝。
他敏锐地察觉到,自己丹田气海之内,那颗沉寂已久的黯淡金丹,竟在此刻轻轻地颤动了一下!
仿佛是久旱的禾苗,得到了一滴甘霖的滋润。
这……这是怎么回事?
他立刻闭上双眼,沉入心神,仔细感应。
天地间,依旧是一片灵气枯竭的死寂。
那股奇异的力量,并非来自外界的天地,而是源于……某种更加玄妙宏大的存在!
李景屏息凝神,将自己的感知提升到极致。
渐渐地,他“听”到了。
他听到了田埂间,农夫因获得土地而发出的质朴笑声;
他听到了学堂内,寒门学子们琅琅的读书声,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
他听到了军营中,将士们操练时那一声声“保家卫国”的怒吼。
千千万万道声音,千千万万缕情绪——喜悦、感激、希望、信赖、忠诚……这些原本无形无质的民心、民意,此刻竟汇聚成一条条肉眼不可见的、散发着淡淡金光的溪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我开局两亩地,后期千古一帝?!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我开局两亩地,后期千古一帝?!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