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足矣。”
当李景那平静而又蕴含着无上霸气的四个字,在灯火通明的军机处内回荡开来时,整个大殿陷入了一种极致的死寂。
早已见惯了君王雷霆手段的核心重臣,在这一刻,依旧被李景身上那股睥睨天下、视千山万水如坦途的雄浑气魄所深深震撼。
那不是狂妄,而是一种源于绝对实力的自信。
三日期限,在凡人眼中是生死时速;后津王庭,在世人看来是龙潭虎穴。
但在他们的这位新皇眼中,仿佛只是后花园里一次寻常的夜游。
“陛下……”张铉最先从震惊中回过神来,他深吸一口气,眼中闪烁着异样的光芒,既有担忧,更有无法抑制的狂热与崇敬。
他没有再劝,因为他知道,当这位陛下做出决定时,那便不是商议,而是命令。
他躬身一揖,声音铿锵有力:“臣等,恭送陛下巡狩北境。京中万事,皆有军机处,定不负陛下所托!”
“臣等,恭送陛下!”
殿内所有大臣,齐齐躬身,山呼之声,如浪潮般,为即将到来的雷霆行动,拉开了序幕。
翌日,清晨。
当第一缕晨曦刺破西京上空的薄雾,西京城在金光中缓缓苏醒。
御和殿内,新皇登基后的大朝会,气氛显得格外凝重。
文武百官列队肃立,交头接耳之声早已绝迹,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气息。
所有人都已听闻,陛下昨夜在军机处立下豪言,今日便要以“巡狩北境”为名,亲赴山海关。
这无疑是一场豪赌,将整个大舜的国运,都压在了君王一人的身上。
龙椅之上,李景身着玄色龙袍,面容沉静如水,那双深邃的眼眸,仿佛能洞穿人心,让任何与之对视者都不由自主地低下头颅。
“众卿,平身。”
他并未提及北上之事,反而抛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话题。
“传朕旨意,”李景的声音清晰地回荡在庄严肃穆的大殿之上,“着京兆府及天下州县,寻访一人。此人姓百里,名单朔,中年文士,腿有微跛,胸有奇才,或隐于市井,或浪迹江湖。”
旨意一下,满朝文武皆是一愣。
百里朔?
朝中大臣们面面相觑,大舜朝的官宦名录、隐士大儒之中,似乎从未有过这样一号人物。
然而,张铉心中却猛地一凛!
他瞬间想起了天幕盘点“榆林之战”时,那个为陛下献上奇计的跛脚文士!
更让他们心惊的,是天幕最后那句判词——“只因,李景错信了一人”。
陛下此刻寻找百里朔,是为了提前招揽,还是为了……提前甄别?
就在众人心思各异,揣测圣意之时,一个苍老而又不合时宜的声音,自文官队列中响起。
“陛下!老臣……有本奏!”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须发皆白、官居御史大夫的老臣刘秉忠,手持象牙笏板,颤巍巍地走出队列,跪伏于地。
刘秉忠乃是三朝元老,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在朝中士林享有极高的声望,也是保守派势力的中流砥柱,素来以刚正不阿、敢于死谏闻名。
“讲。”李景的语气没有丝毫波澜。
“老臣敢问陛下,”刘秉忠抬起头,老眼中虽浑浊,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执拗,“陛下欲寻此人,其据何来?可是……源于那日间的‘天幕’妖言?”
“妖言”二字一出,整个御和殿的气氛瞬间降至冰点!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连大气都不敢喘。
天幕乃是神迹,是陛下“天命所归”的最大佐证,如今刘秉忠竟敢当着满朝文武,将其斥为“妖言”,这已不是简单的进谏,而是对新皇合法性的公然挑衅!
“刘大人慎言!”一名年轻官员立刻出列呵斥。
刘秉忠却仿佛没有听见,依旧梗着脖子,痛心疾首地继续道来。
“陛下,自古帝王治国,皆以圣贤经典为纲,以祖宗成法为鉴。如今陛下登基未久,不思安稳社稷,抚慰万民,反而屡屡因那天幕之上的虚妄之言,而兴师动众,甚至……欲一人巡狩北境!此乃置江山社稷于不顾,置万千黎民于险境!老臣恳请陛下,罢黜异术,亲贤臣,远小人,潜心政务,方是中兴之主所为啊!”
他一番话说得是慷慨激昂,声泪俱下,身后几位老臣也立刻出班附和,齐齐跪倒在地。
“请陛下罢黜异术,以固国本!”
一时间,整个朝堂,竟形成了一股以老臣为首,向新皇公然施压的诡异局面。
他们不敢直接反对李景亲征,便将矛头对准了“天幕”,试图从根源上动摇李景决策的“合法性”。
张铉等新臣气得脸色铁青,却又不知如何辩驳,跟这些皓首穷经的老家伙们讲道理,无异于对牛弹琴。
龙椅之上的李景,眼神依旧平静,只是那平静之下,似乎有深不见底的寒流在缓缓涌动。
就在这剑拔弩张的时刻,一道清朗的声音,如同一缕春风,吹散了殿内的凝滞。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我开局两亩地,后期千古一帝?!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我开局两亩地,后期千古一帝?!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