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六年正月廿三(公元211年3月),博望山前呼啸的寒风里,刺骨的冰渣裹着浓得化不开的血腥与焦糊气息,沉沉地压在七十万联军士卒的心头。持续了十三日、如同炼狱般的猛攻终于停滞。连绵数百里的联军大营,战鼓声稀落,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令人窒息的死寂和营寨深处隐隐传来的伤病哀嚎。山前那片被层层叠叠尸骸和暗红冰层覆盖的广阔缓坡,在惨淡的日头下,无声地诉说着这场攻防战的惨烈代价——超过十万具尸体被永远留在了这片冻土之上。
金顶中军大帐内,炭火依旧烧得极旺,却驱不散弥漫在袁绍、曹操、孙策、刘备四人之间的彻骨寒意与无形裂痕。案几上,一份最新的粮秣损耗简牍被随意摊开,上面的数字触目惊心:前线存粮仅余四成,日耗依旧巨大,而后方转运因晋军铁骑神出鬼没的袭扰,效率不足平日的三成!饥饿的阴影,如同瘟疫般悄然侵蚀着这支庞大军队的筋骨。
“诸位,”袁绍的声音带着深深的疲惫,金盔下往日不可一世的神采黯淡了许多,“王康依仗山险,器械精良,我军强攻徒耗精锐。当务之急,是稳住阵脚,护住粮道命脉!孤意,自今日起,步军暂缓攻势,深沟高垒,与其对峙!待粮秣充足,再图良策!”他目光扫过众人,刻意加重了语气,“歃血之盟犹在,望诸公戮力同心,共克时艰!”
曹操面沉似水,指节习惯性地敲击着冰冷的青铜案面,发出笃笃的闷响。他眼皮微抬,深不见底的眸子掠过袁绍强作镇定的脸,又扫过孙策毫不掩饰的烦躁和刘备眉宇间化不开的忧虑,缓缓道:“本初兄所言甚是。当此之时,稳字当头。吾已令虎豹骑主力收缩,协同颜良、文丑将军所部,重兵巡弋几条主粮道,增设烽燧递铺。粮车结大队而行,辅以精骑强兵护卫。王康之狼虽利,也难撼我重兵防护之根基!”他话语沉稳,却掩不住眼底深处的一丝阴霾。这所谓的“重兵防护”,代价是前线攻坚力量的进一步削弱和粮秣转运效率的持续低下。
孙策冷哼一声,年轻英俊的脸上戾气浮动:“对峙?对峙到几时?王康老贼缩在山里,有粮有城,耗得起!我军七十万张嘴,每日张着等粮!后方粮道被袭之事,难道还少了?”他猛地灌下一口酒,辛辣的液体似乎也无法浇灭心头的邪火,声音陡然拔高,“曹操!你那虎豹骑号称天下骁锐,怎就护不住几条路?!再这般下去,我江东健儿没死在刀下,先要饿死在阵前!”他身后的周瑜轻轻咳嗽了一声,脸色在炭火映照下显得有些苍白,眼神示意孙策稍安。
刘备连忙开口,声音带着惯有的温和与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风寒未愈):“伯符息怒。孟德公调度,必有深意。粮秣转运,非一日之功。我等既为同盟,自当同舟共济,共渡难关。”他言辞恳切,试图弥合那已然扩大的裂痕。
袁绍强压着心头因孙策质问而涌起的怒意,沉声道:“伯符稍安!粮秣之事,孤已严令河北再加征调!审配、逢纪必当竭力!守好各自营盘,护住粮道,便是当下第一要务!重申盟约,共抗暴晋!”他举起酒樽,目光灼灼地盯着其他三人。
曹操面无表情地举杯。孙策嘴角扯出一个讥诮的弧度,但也勉强举起了酒樽。刘备肃然举杯,眼神深处却是一片凝重。
“共抗暴晋!”四人声音响起,却再无前次歃血立誓时的疯狂与决绝,只剩下一种仪式般的空洞与沉重。杯中之酒,饮下的是苦涩与猜忌。
……
夜,深沉如墨。凛冽的寒风在楚军大营的帐篷缝隙间穿梭,发出呜呜的悲鸣。刘备的中军帐内,炭盆烧得通红,却驱不散弥漫在诸葛亮、庞统、徐庶三人眉宇间的沉重。刘备卸去了甲胄,只着一身素色棉袍,脸色在灯下显得愈发苍白憔悴,不时掩口低咳几声。
“主公,”诸葛亮羽扇轻摇,打破了压抑的沉默,清朗的声音带着穿透力,“四国盟约,名存实亡矣。袁绍色厉内荏,曹操首鼠两端,孙策桀骜难驯。粮秣不继,军心浮动,再耗于博望山下,非但破晋无望,恐有倾覆之危!”他目光如炬,直指要害。
庞统矮壮的身躯在灯影下显得有些佝偻,但眼中闪烁着近乎狂热的精光,接口道:“孔明所言极是!与其坐困愁城,不如另辟蹊径!孙策小儿,刚愎自用,其根基在江东!今其水陆精锐尽出,江东空虚,如熟透之果!统有一策:主公可密遣一军,乔装吴军,绕行汉水下游,寻隙焚其泊于夏口、柴桑之战船!断其归路!同时,令云长、翼德率主力精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扑江东腹地!孙策根基被抄,必然军心大乱!届时,我军可趁势吞并江东,收其水师、粮秣、人口,再与王康争雄,方有胜算!此乃金蝉脱壳,反客为主之奇谋!”他语速极快,带着一种孤注一掷的狠辣。
帐内瞬间死寂。炭火噼啪作响,映照着刘备剧烈变幻的脸色。徐庶眉头紧锁,欲言又止。诸葛亮羽扇停顿,目光深邃地看着庞统,缓缓摇头:“士元此计,太过行险,亦失大义!焚友军之船,袭盟友之后,纵然得手,必遭天下唾弃!主公仁德之名,毁于一旦!且孙策非易与之辈,周瑜更乃当世奇才,岂无防范?万一事败,我楚军顷刻间便成众矢之的,万劫不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汉末三国路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汉末三国路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