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和六年(公元183年)四月初八,兖州东郡与徐州彭城国交界,西别部大营。
春风和煦,吹散了最后一丝寒意。历经月余的全力运转,整座大营焕然一新,处处蒸腾着铁血与力量的气息。匠作营区域炉火依旧熊熊,但日夜不息的赶工狂潮已告一段落,取而代之的是有序的维护与精加工。张砺终于兑现了他的承诺——最后一批嵌着厚实护心镜的皮札甲,已于三日前交付于禁第二曲!
校场之上,肃杀之气冲天。于禁身披铁札甲,按剑肃立点将台前。他身后,五名同样年轻却气质精悍的军官一字排开,正是他根据月余严苛操练与观察,自其第二曲五百新卒中擢升的五位屯长!台下,五百名新卒,全员披挂崭新的深褐色皮札甲(胸前护心镜在阳光下反射着冷光),手持统一制式装备:前排刀牌手紧握加固长盾,中列长矛手挺直三棱破甲锥长矛,后排强弓手背负筋角复合强弓!深青号衣被皮甲覆盖,唯衣领与下摆处透出底色。虽是新成之军,然队列森严,鸦雀无声,眼神中已褪去最初的迷茫与恐惧,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被纪律和力量武装起来的沉凝锐气!
“禀主公!”于禁声音沉稳有力,向高台之上的王康抱拳,“战兵第二曲五屯,兵甲齐备!屯长人选已定,请主公示下!”
王康身披乌沉铁札甲,目光如电扫过那五名年轻军官:
“赵坚!(17岁)陈留流民出身,性情坚韧,擅刀盾格挡,守御沉稳!擢为第一屯屯长!”
“孙砺!(18岁)匠户子弟(父为张砺学徒),力大沉稳,擅使长矛,尤精突刺破甲!擢为第二屯屯长!”
“周远!(16岁)猎户之子,眼力奇佳,射术精准,临阵冷静!擢为第三屯屯长(弓手为主)!”
“韩栋!(19岁)高顺旧部什长(原陈留新卒屯骨干),令行禁止,治军严整!擢为第四屯屯长!”
“李岩!(18岁)钜平守军旧卒(于禁原部下),悍勇敢战,意志顽强!擢为第五屯屯长!”
“好!”王康朗声道,“尔等皆乃于军侯慧眼所识,军中锐士!望尔等恪尽职守,勤勉操练,统带好本部儿郎,他日沙场建功,不负此甲此刃!”
“末将等誓死效命,不负主公与军侯厚望!”五名年轻屯长单膝跪地,齐声怒吼,声震校场。
至此,西别部战兵体系彻底成型,兵甲之盛,远非昔日可比:
虎贲屯:屯长王固(秩比百人将),105人(长牌手20,长矛手60,强弓手25)。全员深褐皮札甲(嵌护心镜),装备最精良(横刀/弯刀、三棱破甲锥矛、强弓、长牌内扣投矛)。
战兵第一曲:军侯高顺(六百石),500人。辖五屯(王勇、王猛、李敢、赵平、赵桓任屯长)。全员深褐皮札甲(嵌护心镜),标准制式装备(长牌手100,长矛手300,强弓手100)。
战兵第二曲:军侯于禁(六百石),500人。辖五屯(赵坚、孙砺、周远、韩栋、李岩任屯长)。全员深褐皮札甲(嵌护心镜),标准制式装备(长牌手100,长矛手300,强弓手100)。
强弩三屯:王续、王宪、高横任屯长(各百人将),共300人(每屯长牌手20,蹶张弩手80)。
斥候队:队率王栓(比百人将),30人,一人双马。
亲卫队:统领典韦(军侯待遇),30铁骑。
匠作营:营正张砺(百人将),匠人、学徒、护卫等合计200余人。
辎重营:营正王祢(百人将),管理民夫、车马、仓库、医护等,合计280人。
辅兵营:统领吕岱(比军侯待遇),300人(从辎重营拨出200青壮及后续补充俘虏青壮)。装备旧环首刀、训练木矛、部分旧皮甲。
全军战兵、辅兵、后勤总计:2200余众!深青的军服与深褐的甲胄洪流,兵刃寒光映日,汇聚成一股令人窒息的钢铁力量!
咚!咚!咚!咚!
激昂的战鼓声骤然擂响,声震四野!玄赤大旗在最高望楼顶端猎猎狂舞!
“聚将——!”典韦声如洪钟的怒吼传遍大营!
中军大帐,炉火正旺。王康端坐主位,铁札甲泛着幽冷光泽。左右两侧,程昱、高顺、于禁、典韦、王固、王续、王宪、高横、王栓、吕岱、张砺、王祢,以及新晋的五位年轻屯长赵坚、孙砺、周远、韩栋、李岩,肃然分列。帐内甲胄铿锵,杀气盈帐!
“王栓!”王康目光如炬,第一个点名。
“末将在!”王栓跨步出列。
“泰山残寇,动向如何?”
“禀主公!斥候连日探查,已锁定贼寇巢穴!”王栓语速快而清晰,手指迅速指向悬挂的巨大地图上一处险恶山峪标记,“尹礼(原昌豨心腹)已收拢吴敦残部及溃散匪众,并裹挟流民,据守于泰山郡南麓、临近徐州琅琊国之‘黑风峪’!此峪地势险要,三面环山,仅一狭窄谷口可入,易守难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汉末三国路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汉末三国路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