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2年,光和五年七月初六,巳时初刻。
东阿县城西门外,人头攒动,喧嚣异常。与月前西别部初至此地时的疏离戒备不同,此刻的官道两侧,竟自发聚集了数千名扶老携幼的百姓!他们脸上带着劫后余生的庆幸和对未来的希冀,翘首以盼。城门大开,县令身着青色官袍,带着县丞、主簿等一众属官,亲自迎候在城门之外,脸上堆满了真诚(或许掺杂着如释重负)的笑容。
当王康率领西别部大军出现在地平线上时,人群瞬间沸腾了!
玄赤色的“陈留郡西别部司马王”大旗迎风招展,引领着这支浴血归来的队伍。虽然战袍染尘,甲胄带伤,但那股百战余生的剽悍之气和严整的军容,却比来时更加迫人!队伍最前方,是三辆用长矛高高挑起、覆盖着石灰的狰狞首级——正是“坐地虎”赵黑、“过山风”孙七、“混江龙”刘彪!其后,是长长一串垂头丧气、被绳索串联的近五百名俘虏!这无声却最具冲击力的“战果”,瞬间点燃了百姓压抑已久的情绪!
“王司马威武!”
“多谢王司马为咱们除害啊!”
“天兵!真是天兵下凡!”
欢呼声、感激声、甚至喜极而泣的哭声汇成一片,震耳欲聋。无数人跪倒在地,向着队伍叩首。
县令更是快步迎上前,对着翻身下马的王康,深深一揖到底:“王司马!真乃国之干城,东阿百姓的再生父母!下官代阖县百姓,谢司马荡涤群丑,靖安地方之大恩!”他语气激动,情真意切。
“县尊大人言重了!”王康抱拳还礼,声音沉稳,“王某奉郡守钧令,剿匪安民,分内之事。幸赖将士用命,天佑正道,方能不负所托。”他侧身一指身后的俘虏和首级,“此三獠首级及擒获贼众,共计四百八十三人,现移交东阿县衙,听凭县尊依律处置!”
“好!好!好!”县令连声叫好,看着那三颗凶名赫赫的首级和长长的俘虏队伍,脸上光彩更盛,“司马治军有方,军纪严明,秋毫无犯!麾下将士更是骁勇善战,所向披靡!下官钦佩之至!钦佩之至啊!”他转头对身后的主簿吩咐道:“速速将匪首首级悬于城门示众!俘虏严加看管!待详加审讯后,依律论处!”
接着,县令又热情地拉着王康的手:“司马剿匪辛劳,将士多有损伤,下官岂能无动于衷?府库虽不丰盈,亦当竭力犒军!已备下粟米一千石!草料五百石!精铁八百斤!制式环首刀一百柄,长枪头三百枚!另备健骡二十头,驽马十五匹,母牛十头!些许心意,万望司马笑纳,补充军资,抚恤将士!”
这份厚礼,远超王康预期!粟米、精铁、军械正是急需,牲口更是补充辎重营的宝贵运力!王康心中大喜,面上却依旧沉稳,郑重抱拳:“县尊厚意,雪中送炭!王某代麾下将士,谢过县尊!此情铭记于心!”
交割了俘虏,接收了县令慷慨拨付的物资(由王祢立刻带人清点入库),王康话锋一转,语气诚恳:“县尊,实不相瞒。此番剿匪,虽获全胜,然麾下儿郎亦有折损。为保战力,也为日后更好地协助郡县靖安地方,王某欲在东阿境内招募新卒,补充兵员。招募人数约三百,年龄十四至二十岁,身家清白、体格健壮者即可。不知县尊意下如何?”他没有提任何“保东阿长治久安”之类的空话,只强调补充战损和维持战力,反而显得务实可信。
县令正沉浸在剿匪大功告成、西别部即将离去的轻松与对王康的感激中,闻言不疑有他,立刻拍胸脯道:“此乃应有之义!司马为国剿贼,将士流血牺牲,补充兵员理所当然!下官定当全力支持!即刻命人在四乡张贴告示,言明司马招募勇士,待遇从优!县衙亦可协助甄别身家,保证为司马招募良家子!”
“如此,多谢县尊!”王康再次道谢。
**七月初八至初十,东阿县城郊外临时募兵点。**
县令的告示和西别部连破三寨的威名发挥了巨大作用。募兵点前,人头攒动,比王家村那次更为火爆!无数面黄肌瘦却眼神热切的少年在家人陪伴下前来应募。王祢、高顺亲自坐镇,严格把关。最终,从近千名应募者中,精选出三百名年龄、体格、身家皆符合要求的少年。
王康并未将他们直接打散补充入战损严重的各部,而是进行了精细划分:
1.**补充战损:**从原战兵一曲(高顺部)阵亡、重伤退役者留下的空缺中,挑选七十三名最健壮、有潜质的少年,直接补入高顺麾下各屯,由老兵带领,边训边战。
2.**组建新屯:**剩余二百二十七名少年中,再精选一百二十七名素质最优者,单独编为“第五屯”,由沉稳干练的王勇兼任屯长(秩比百人将),抽调部分老兵担任队率、什长,开始进行基础队列、兵器操练。此屯目标明确:作为高顺战兵一曲的预备队和补充力量,未来将战兵一曲扩充至满编五百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汉末三国路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汉末三国路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