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2年,光和五年四月初五。
西别部大营的轮廓已彻底清晰,如同在陈留郡西部的土地上钉下了一颗坚实的楔子。深阔的壕沟波光粼粼(引入了部分溪水),丈五高的原木营栅森然耸立,四角望楼拔地而起,视野覆盖周遭数里。营区内,成排的兵舍整齐划一,道路纵横分明。中军大帐虽仍显简朴,但旗杆上那面玄赤色的“陈留郡西别部司马王”大旗迎风招展,无声地宣示着此地主人的权威与力量。
喧嚣的营建期已过,整个大营进入了更加紧张、更有节奏的“砺兵秣马”阶段。王康深知,时间是他最宝贵的盟友,也是最大的敌人。黄巾的阴影如同悬顶之剑,他必须在这难得的平静期里,将这支六百余人的队伍,淬炼成真正能在乱世中搏杀的利刃。
**辰时初刻,演武场。**
四百余名新编战兵一曲的士卒,在高顺冷峻如冰的目光注视下,排成严整的方阵。他们已换上了统一的深青色号衣(上装),虽然下身裤子还五花八门,但精神面貌已与初入营时判若两人。每人手中紧握着新配发的制式长枪(部分精锐已换上三棱破甲锥长矛),枪尖斜指,形成一片寒光闪烁的丛林。
“刺!”高顺的声音如同铁锤砸在砧板上,短促、冰冷、不容置疑。
“杀!”四百余条手臂同时发力,长矛如林般迅猛前突!动作虽不如虎贲老卒般整齐划一,但那股凝聚的力量感和腾腾杀气已初具规模。
“收!”
“杀!”
……
枯燥的突刺动作,伴随着震天的喊杀声,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汗水浸透了号衣,顺着年轻或沧桑的脸颊滚落,滴在夯实的土地上。高顺行走在队列间,鹰隼般的目光扫过每一个动作细节。肩膀发力是否到位?腰马是否下沉稳固?突刺角度是否精准?任何一点瑕疵,都会引来他毫不留情的呵斥和纠正。他的练兵之道,没有花哨,唯有千锤百炼,将每一个动作刻进骨髓,形成本能。
与此同时,在演武场另一侧,王固的虎贲屯正在进行更加激烈的对抗训练。百余名身披皮札甲的老卒,分成两队,模拟着刀牌手掩护、长矛手突进、弓手压制的协同战术。木质的训练刀枪碰撞声、怒吼声、盾牌撞击声此起彼伏。王固挥舞着他那把胡人弯刀,如同人形凶兽,在阵中左冲右突,不断制造“杀伤”,同时大声咆哮着指挥。王续、王宪则更加沉稳,带领各自的队伍,以严密的阵型对抗着王固的蛮横冲击。每一次对抗都接近实战,旨在让这些百战精锐时刻保持巅峰的警惕性和配合默契。
**巳时初刻,营外河滩。**
辎重营营正王祢正带着十几名手脚麻利的士卒和几个村中招募的老渔夫,在营地附近那条水量充沛的河流里忙碌着。他们选择了一处水流相对平缓的回湾,将几面用坚韧麻线编织、坠着石块的渔网小心翼翼地布下。另一批人则在稍浅的河段,用竹篾编织的简易鱼笼捕捞着小鱼虾。
“小心收网!动作轻点!别惊了鱼群!”王祢低声指挥着,眼中闪烁着精打细算的光芒。司马大人说过,开源节流,这河里的鱼虾就是老天爷白给的肉食补充!虽然比不上大块畜肉,但胜在细水长流,日日可得。看着网上挂起的几尾活蹦乱跳的大鱼被熟练地取下丢进水桶,王祢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这些鱼,加上赵平每日狩猎的收获,足以保证营中每日的汤锅里都能飘出点荤腥。
**巳时正刻,营外开阔地。**
此地的景象最为奇特。数十匹从辎重营调拨来的驮马和驽马被集中于此。它们并非矫健的战马,大多体型敦实,性情温顺甚至有些迟钝。此刻,这些“老伙计”们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折磨”。
在王康的严令下,全军(除必须执勤者外),包括新兵、匠作营学徒、甚至辎重营的部分人员,每日必须在此进行一个时辰的骑术训练!要求很简单:不要求你能骑射冲锋,不要求你能人马合一,但必须能在马背上坐稳,能驱策马匹小跑、转向,能掌握最基础的驭马技巧,不会轻易摔下来!
于是乎,开阔地上演了一幕幕“人仰马翻”的滑稽剧。
“哎哟!”
“抓紧缰绳!夹紧马腹!别松手!”
“这畜生怎么不走啊!驾!驾!”
“慢点!慢点!别跑!啊——!”
新兵们笨拙地爬上马背,紧张地抓着缰绳和马鬃。驮马们似乎也被这些笨拙的骑手弄得有些烦躁,有的倔强地原地打转,有的突然迈开步子小跑起来,立刻将背上的骑手甩得东倒西歪。负责指导的是王栓的斥候队成员和几个懂点马术的老兵,他们骑在仅有的几匹战马上来回巡视,大声吆喝着要点,看到有人要摔下来就赶紧策马上前帮扶。
王康也骑在一匹驽马上,看着这略显混乱却充满生机的场景,嘴角带着一丝笑意。他的目标很明确:打造一支具备基本机动能力的骑马步兵!在这个通信和交通都极度落后的时代,拥有快速反应和转移能力的部队,其价值无可估量。未来无论是驰援友军、拦截流寇,还是面对黄巾可能的流窜,这“两条腿”加“四条腿”的组合,将带来巨大的战术优势。现在摔的跤,流的汗,未来都是战场上保命的资本。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汉末三国路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汉末三国路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