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六十五章:单亲妈妈的“铠甲”
陈姐的活鱼摊前,老郑正蹲在地上修水管,裤腿卷到膝盖,露出的小腿上沾着泥点。陈姐的儿子小宇举着个苹果递过去:“周叔叔,我妈说你修水管时不能空腹。”老郑接过来咬了一大口,含糊地说:“你妈呢?刚还看见她在这儿杀鱼。”
“我妈去给你买创可贴了,”小宇指着老郑的手指,“你刚才修水管时被划破了。”老郑这才发现指尖在流血,刚想往身上蹭,陈姐就跑了回来,手里攥着包创可贴,眼眶红红的:“跟你说了多少回,戴手套!”
我站在旁边帮着看摊,见陈姐给老郑包扎时,手指抖得厉害,缠绷带的力度却刚好——不松不紧,像她杀鱼时的刀工,看着狠,其实藏着细。老郑突然说:“下周我休息,带你们去动物园吧?小宇上次说想看熊猫。”陈姐的动作顿了顿,低头继续缠绷带:“门票贵,不如在家炖鱼。”话里的笑意,却藏不住。
收摊时,老郑帮着把装鱼的铁桶扛上车,陈姐在后面推着,两人的影子被路灯拉得老长,铁桶晃悠的水声里,混着小宇的笑声:“周叔叔,我妈说你扛桶的样子,比熊猫还壮!”
第八百六十六章:“社恐”的线下见面
小郑的动漫工作室里,墙上贴满了猫的插画。小冯抱着只刚救助的流浪猫,轻声细语地给它梳毛:“你看这只三花,跟你画的‘煤球’长得多像。”小郑坐在电脑前,屏幕上是只猫举着“欢迎”的牌子,他的耳朵红得像熟透的樱桃:“我、我画了它的漫画,想、想给你看。”
这是他们线上聊了半年后的第一次线下见面。小郑提前三天把工作室打扫得一尘不染,连鼠标垫都换成了小冯发过的流浪猫照片;小冯则带了袋自己做的猫饼干,包装袋上画着小郑画的猫咪形象。
我假装看画稿,余光瞥见小郑的手在键盘上悬着,半天没敢按下去。小冯突然说:“你画的猫,眼睛里有星星——就像上次我给你发的那张,流浪猫在路灯下的照片。”小郑的手指猛地按了回车,屏幕上跳出新画面:一只戴眼镜的猫,正给另一只举着救助站牌子的猫递小鱼干。
“我、我想,”小郑的声音比蚊子还轻,“以后你的流浪猫,我都画成漫画好不好?”小冯抱着猫笑了,阳光从窗户照进来,把两人的影子叠在画稿上,像幅没画完的插画,却比任何笔触都温柔。
第八百六十七章:跨国恋的“家书”
阿玲家的餐桌上,摊着老陈翻译的信。阿玲的丈夫在非洲写:“这边的孩子总问‘中国的妈妈都像你一样,会把红烧肉炖得那么香吗’,我说‘不止,她们还会把牵挂炖进汤里,能暖到千里外’。”
老陈坐在旁边,戴着老花镜逐字核对:“这句‘想你做的腌菜’,我翻译成了‘家乡的味道在胃里闹别扭’,他应该能懂。”阿玲的女儿小诺突然说:“陈爷爷,爸爸说想给你带块非洲的石头,说你帮他翻译了那么多信,石头比奖杯实在。”
我看着墙上的世界地图,非洲的位置被小诺贴了颗红星,旁边写着“爸爸在这里”,中国这边贴了颗蓝星,写着“妈妈在这里”。老陈突然说:“下次回信,让他多拍点那边的孩子,我孙女在学画画,想画‘不一样的小朋友’。”
阿玲往老陈碗里夹了块排骨:“尝尝这个,按你说的放了山楂,解腻。”老陈咬了一口,眼睛亮了:“你丈夫说的没错,中国的妈妈确实有魔法——这排骨里,能吃出牵挂的味道。”
窗外的月光落在信纸上,把“想你”两个字照得透亮。原来最远的距离,从来挡不住最细的牵挂,就像老陈的翻译稿上,每个字都带着家常菜的热气,把千里之外的日子,焐得暖暖的。
第八百六十八章:早餐摊的“专属套餐”
巷口的早餐摊,老李的油条刚下锅,就被王阿姨用长筷子捞了出来:“要两根炸得焦的,跟昨天一样,中间夹根咸菜——老张的。”老李笑着应:“知道知道,张大爷的‘标配’,少一点焦都不行。”
张大爷拄着拐杖刚走到摊前,王阿姨就把油条递过去:“今天多给你加了点糖,看你昨天咳嗽,润润喉。”张大爷的手抖了抖,把揣在怀里的热水袋递过去:“刚捂热的,你早上炸油条手冷。”
我买豆浆时,老李悄悄说:“这俩老的,每天比闹钟还准。张大爷天不亮就去给王阿姨占摊位,说‘风口那儿冷,得抢个背风的’;王阿姨就变着花样给张大爷做‘特供’,昨天是甜豆浆,今天是糖油条。”
王阿姨炸油条的手,关节肿得像小馒头,却把每根油条都炸得金黄。张大爷咬着油条,看着她的背影,晨光落在他的老花镜上,折射出的光里,全是藏不住的笑意。原来最暖的日子,就是有人记得你爱吃焦油条,有人知道你炸油条的手怕冷,把平凡的早餐,吃成了专属的仪式。
第八百六十九章:修车铺的“零件浪漫”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爱之桥凤姐红娘笔记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爱之桥凤姐红娘笔记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