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3” 字时,那时拿起第三排的 3 根木杆,并排立在木板前,用细藤蔓把木杆的顶端绑在一起,让它们保持直立,像搭坡度绳时的样子。“咱们搭坡度绳,每拉一段绳要 3 根木杆,少 1 根绳会歪,多 1 根又浪费 ——‘3 根木杆’‘3 块地’‘3 段藤蔓’,只要是‘3 个’,都用‘3’字记。”
他写 “3” 字时,画了三道横线,依次变长,最上面的最短,中间的中等,最下面的最长,像 3 根从矮到高的木杆。“最上面的横线像最前面的木杆,看得近,所以短;最下面的横线像最后面的木杆,看得远,所以长 —— 记的时候,想着这 3 根绑在一起的木杆,就不会把横线的长短写反。”
老麦写 “3” 时,总把中间的横线画得比下面的长,像 3 根歪着的木杆,还把最上面的横线画得太粗,像根断木。“老麦爷爷,中间的横线要比下面的短,就像中间的木杆和最后面的木杆一样高,只是看得近远不一样,所以长短不一样。” 小禾扶着老麦的手,手腕轻轻发力,慢慢画中间的横线,确保比下面的短。
老麦跟着小禾的手,画了三遍,终于写对了。他放下笔,揉了揉手腕 —— 年纪大了,握笔时间长了会酸。“以前数 3 根木杆,总怕数错,有时候数到 2 根就忘了,还要重新数;现在写‘3’,一看就知道是 3 根,不用数,省劲。”
那时让大家用 “2”“3” 字记录前两章的具体问题,还要在旁边画个小符号提醒自己场景:
小禾写 “2 个藤筐(1 小 1 大)”,旁边画了个小筐和大筐的符号,对应撒粟种时的筐争议;
阿平写 “3 根木杆”,旁边画了 3 根竖线,对应搭坡度绳时的木杆数;
老麦写 “2 块地(1 块浇透,1 块没浇透)”,旁边画了块湿土和块干土的符号,对应通水时的浇地问题;
阿豆写 “2 颗石子”,旁边画了两颗小圆圈,对应他捡的石子;
阿苗写 “3 片叶子”,旁边画了 3 片小树叶,对应驱虫时的烟草叶。
每个人都把字和场景牢牢绑在一起,不再是单纯记字形,而是记 “这个字能解决我上次遇到的哪个麻烦”。阿平写完后,还特意把木板举到储存棚旁,和之前用横线记的粟种数量对比:“以前画 2 道横线,不知道是 2 个筐还是 2 块地,现在写‘2 个藤筐’,一看就懂!”
“半” 字是今天教学的重点 —— 前两章最让大家头疼的,就是 “半块地”“半筐种” 没法记,画半道横线容易蹭掉,说 “一半” 又容易忘。那时特意把老麦揣的半块晒干的黏土摆在木板中央,黏土的断面很平整,被阳光晒得泛着浅黄,像从中间切开的粟饼。
“老麦爷爷,前几天您在田边蹲了半天,说‘这半块地到底算浇了还是没浇’,就是因为‘半’没法记 —— 今天咱们学‘半’字,就能把‘半块地’‘半筐种’都记清,再也不用蹲在田边琢磨。” 那时拿起黏土,从断面处轻轻分开,又慢慢合上,动作很轻,怕把黏土掰碎。
“‘半’就是把一个东西从中间分成一样大的两份,比如这半块黏土,左边是半块,右边也是半块;半块地,浇了的是半块,没浇的也是半块;半筐种,撒了的是半筐,剩的也是半筐。” 他在木板上写 “半” 字,先写一道竖线,像黏土的断面,再在竖线的正中间写一道横线,把竖线分成上下两截,两截一样长。“竖线是黏土的样子,横线是切开的地方,合起来就是‘半’—— 记的时候,想着这半块黏土的断面,横线一定要在中间,不然就不是‘半’,是‘少一块’或‘多一块’。”
老麦盯着 “半” 字看了半天,突然拍了下手,手掌拍在木板上,震得粟米滚了半圈:“我懂了!就像我上次把粟饼从中间掰开,一半给阿豆,一半给阿苗,每人拿到的一样大,这就是‘半块粟饼’,写‘半’字就行!以前总怕记‘半’错,现在一看这字,就像看到掰开的粟饼,错不了!”
小禾试着写 “半”,她先写竖线,写得很直,可画横线时,手一抖,横线画在了竖线的上半部分,像黏土切偏了,上面短、下面长。“小禾,横线要在中间,像渠底的坡度绳一样平,不然‘半’就不匀了。” 那时从旁边找了根细木杆,在木板上画了道水平的辅助线,刚好穿过竖线的中间,“先对着辅助线画横线,再把竖线补直,这样‘半’字就匀了。”
小禾照着辅助线,先画横线,再画竖线,这次横线在正中间,竖线穿过横线,像黏土的断面一样平整。她举着木板,对着黏土比了比:“真的像切开的黏土!以后记‘半块地’,就写这个‘半’字,再也不用画半道横线了!”
阿平用 “半” 字记录 “半筐种”,他先写 “半”,再在旁边画了个小筐,筐里画了半筐粟米的符号 —— 粟米画得很小,却很整齐,是他照着木板上的良种画的。“那时哥,这样写,别人一看就知道是半筐种,不会以为是一筐,也不会以为是小半筐,刚好是一半!” 他边说边把木板递给小禾检查,小禾点点头:“‘半’字的横线在中间,筐里的粟米也画了一半,很清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那时的原始纪元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那时的原始纪元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