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有常,历数维新
陶寺观象台的夯土柱在晨雾中矗立,如同一排沉默的巨人,守护着华夏先民对天空的敬畏。风后站在台顶,指尖抚过第十三根石柱的边缘,那里的凿痕已被数代观测者的手掌磨得光滑。东方的天际泛起鱼肚白,他微微眯起眼,等待着第一缕阳光穿过柱缝,落在身前的刻度石上——这是他修正历法的第三十七个清晨。
数百年前,帝俊在昆仑山下竖起测日影的表木,以三百六十五天为一年,划分十二月,为散乱的部落联盟定下了时间的准绳。那部历法如同一道光,照亮了先民蒙昧的生活,让春耕秋收有了遵循,让迁徙游牧有了依凭。可岁月流转,当这部历法传到黄帝手中时,人们发现,节气已悄然偏离了实际时节。
“风后,再等下去,秋收的种子都要播到寒冬里了。”黄帝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他身披玄色麻衣,腰悬玉琮,神色凝重。昨夜的部落联盟会议上,来自东方的夷族首领拍着案几怒吼,说按照旧历播种的黍米,在霜降前只结了半空的穗;南方的蛮族长老则捧着干枯的稻禾,浑浊的眼睛里满是绝望。
风后没有回头,目光依旧锁定东方:“再看今日的日出方位。若偏差超过三指,便证明帝俊的历法确实积弊已深。”他手中握着一根骨尺,那是用帝俊时代流传下来的兽骨打磨而成,上面刻着细密的刻度,记录着数百年间日影的变化。
晨光终于穿透云层,如利剑般穿过石柱的缝隙,在刻度石上投下一道纤细的光斑。风后俯身测量,骨尺与光斑边缘重合的刹那,他眉心的皱纹深了三分:“陛下,偏差已达四指。霜降的节气,比实际晚了十三天。”
黄帝走到他身边,看着那道偏离基准线的光斑,沉默良久。他想起年少时,祖父曾给他讲过帝俊立历的故事:那位伟大的首领站在表木下,日复一日地观测日影,皮肤被晒得黝黑,指尖被刻刀磨出厚茧,终于在第十个年头定下了十二月的划分。那时的先民们,举着火把欢呼,将帝俊的名字刻在崖壁上,视若神明。
“难道先祖也会出错?”黄帝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非是出错,而是天道有常。”风后放下骨尺,转身面对黄帝,眼神清明,“帝俊之时,星辰的轨迹、日月的运行,本就与今日不同。就像河水会改道,山峦会崩塌,天地的节律也在缓缓变迁。旧历在当年是顺应天道,可如今,它已跟不上天地的脚步。”
这番话如同一石投入静水,在黄帝心中激起千层浪。他想起自己带兵征战时,风后总能根据星象判断敌军动向,在阪泉之野大败蚩尤,靠的正是对天地规律的精准把握。这位既能运筹帷幄,又能观象授时的大臣,从不说无凭无据的话。
“修正历法,谈何容易。”黄帝望着远方连绵的部落帐篷,“那些守旧的长老,视帝俊旧历为圣物,若要改动,怕是会引发联盟动荡。”
风后拾起一块石子,在地上画出帝俊的十二月历:“帝俊将一年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三十天,余出的五天作为岁末祭祀,此法简明,却忽略了那四分之一天的误差。数百年积累下来,便有了今日的偏差。”他又画了一个新的圆圈,将一年的天数标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臣打算采用‘十九年七闰’之法,在十九年中增设七个闰月,将这四分之一天的误差逐年补齐。”
黄帝盯着地上的两个圈,一个规整如满月,一个却带着微妙的缺口,恰如新旧历法的对比。“十九年七闰……这会不会让历法变得复杂难记?”
“臣还会将帝俊的二分二至扩展为二十四节气。”风后在圆圈上标出二十四个点,“从立春到大寒,每个节气都对应着物候的变化:惊蛰闻雷,清明风至,白露降霜……农人只需记着‘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便知何时劳作,比记十二个月更容易。”
他拿起骨尺,指着远处田埂上的麦苗:“您看,按照旧历,此时该是立冬,可麦苗还在泛青。若按新的节气,此时应为霜降,正是麦苗扎根的时节。这便是顺应天道,而非固守成法。”
黄帝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晨光中的麦苗上挂着薄霜,却透着顽强的生机。他忽然想起帝俊刻在崖壁上的话:“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当年帝俊创立新历,又何尝不是打破了前人的结绳记事?所谓敬畏先祖,不是固守他们的成法,而是继承他们顺应天道的智慧。
“你要多少人手,多少时日?”黄帝的声音变得坚定。
“三年。”风后伸出三根手指,“需在陶寺筑造更精密的观象台,需召集各部落的占星师,需验证二十四节气与物候的对应……”
“准。”黄帝打断他,“联盟中的所有资源,任你调用。若有阻挠者,以抗命论处。”
消息传开,部落联盟果然掀起了轩然大波。西方的羌族首领带着族人跪在观象台前,捧着帝俊时代的龟甲历书,声泪俱下地嘶吼:“帝俊的历法是神授的!改动历法,会遭天谴的!”北方的狄族长老则联合了七个部落,声称要脱离联盟,“我们只认帝俊的旧历,要改你们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虞朝的故事》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天悦小说网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天悦小说网!
喜欢虞朝的故事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虞朝的故事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