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渠。”少年停下脚步,伸手擦了一把额头上的汗水,回答道。“家师说,濮水的下游可以进行改道,将水引到田里,这样就能灌溉庄稼,也就不用总是修缮堤坝了。”
“你的家师是谁?”方勋好奇地问道。
“伯益。”少年咧嘴一笑,露出两颗可爱的小虎牙,眼中闪烁着崇拜的光芒。“他说水宜疏不宜堵,就如同人心里的结,需要慢慢解开。”
方勋望着少年渐行渐远的背影,心中豁然开朗,忽然明白了许由那番话的深刻含义。他回头,郑重地对侍从说道:“去传伯益,让他即刻前往濮水进行勘察,无需经过共工氏,直接向我汇报情况。”
朝堂惊澜,拨乱反正
三日后,伯益的奏报如同一颗重磅炸弹,被呈送到了朝堂之上。展开的竹简上,详细而精准地画着濮水堤坝的剖面图,并用醒目的朱砂清晰地标注出了三处被人为挖松的根基部位,旁边还仔细地注明“建工与当地富户相互勾结,偷换夯土,倒卖石料”。
共工氏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站在殿中,原本花白的胡须此刻因愤怒和惊慌而剧烈抖动着。他大声叫嚷道:“伯益这是赤裸裸的诬陷!老臣侍奉邦主多年,忠心耿耿,岂能做出这等丧尽天良之事?”
放勋面色严肃而冷峻,将竹简缓缓推到共工氏面前,目光如炬,言辞犀利地说道:“前日我前往箕山,见许由削木杖,他说‘良材当用在斧刃上,朽木只能当柴烧’。共工氏,你执掌水利二十载,如今堤坝却如朽木般不堪一击,你觉得自己该当何罪?”
就在此时,殿外突然传来一阵嘈杂的喧哗声。内侍神色慌张,匆匆前来禀报,说濮水沿岸的百姓如潮水般涌到了宫门外,他们手中纷纷捧着发霉的谷种——那正是去年官府发放的赈灾粮。听到这个消息,共工氏的脸瞬间变得如纸般惨白,双腿一软,瘫坐在了蒲席之上。
放勋神色冷峻,缓缓站起身来,腰间的玉琮在案几上磕出清脆的轻响,仿佛是对共工氏的审判之音。“即日起,免去共工氏水利之职。”他稍作停顿,目光威严地扫过殿中诸位大臣,继续说道,“伯益勘察有功,着令接管水利事务,即刻征调能工巧匠,重新治理濮水。”
退朝之后,后稷默默地跟在放勋身后,面露担忧之色,轻声说道:“邦主,共工氏毕竟是先君留下的老臣,如此处置,会不会……”
“去年冬天,”放勋打断了他的话,目光中透露出一丝沉痛,“我在城郊见到一个寡妇,她怀里紧紧抱着已经饿死的孩子,哭诉着官府发放的赈灾粮全是沙土。那时我就暗自发誓,所谓的治世,并非仅仅看朝堂上的礼器多么光鲜亮丽,而是要看百姓的锅里是否有米,能否填饱肚子。”
说着,放勋已经走到了宫门口,只见伯益正恭恭敬敬地站在阶下,手中捧着一卷图纸。那个少年时背石头的孩子,此刻正跟在他身后,手里提着一个陶罐,陶罐里隐隐飘出阵阵草药的味道。
“邦主,”伯益小心翼翼地展开图纸,说道,“这是濮水改道的详细方案,引濮水流入鸿沟,如此便可以灌溉万亩良田。只是这项工程需要征调大量民夫,恐怕会惊扰百姓。”
放勋仔细地看着图纸上蜿蜒的河道,思索片刻后,指着河道说道:“让各地族长进行统计,凡是愿意参与工程的百姓,每日发放两升粟米,就当作工钱。再让后稷从官仓中调运一些陈粮,熬成粥,给参与劳作的民夫们当作口粮。”
这时,少年忽然高高举起手中的陶罐,说道:“家师说,这是治疗脚气的草药,民夫们赤脚下河劳作,很容易生病。”
放勋伸手接过陶罐,药香混合着泥土的气息扑鼻而来,钻进他的鼻腔。他不禁想起许由说的“石缝里的土实”,原来所谓的坚实,就是要把每一粒可能导致隐患的“沙土”都筛除出去,才能真正做到根基稳固。
渠成欢颜,民生初兴
濮水改道工程在伯益的精心组织和民夫们的辛勤劳作下,历经半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大功告成。当最后一段堤坝成功合拢的那一刻,伯益站在渠边,望着清澈的水流顺着新挖的河道,如奔腾的巨龙般涌入广袤的农田,心中感慨万千。他情不自禁地蹲下身,双手掬起一捧水,送到嘴边,畅快地喝了下去。那清凉的水流,仿佛带着希望与喜悦,滋润着他的心田。少年站在他身边,兴奋地欢呼起来,声音在空旷的田野上回荡。然而,伯益却迅速按住少年的肩膀,叮嘱道:“去告诉沿岸的百姓,引水之后,要按照顺序轮流通灌,切不可争抢水源。”
就在此时,方勋匆匆赶来。只见后稷正带着一群农人们在田埂上忙碌地插着标杆,每一根标杆上都醒目地刻着“均分”二字。“邦主你瞧,”后稷指着田里刚刚冒出的新苗,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这是伯益让人精心培育的稻种,比寻常的稻子早熟一个月,今年的秋收必定能够增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虞朝的故事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虞朝的故事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