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秋来,集市规模越来越大。放勋派人拓宽了通往集市的道路,在沿途设置歇脚的驿站。商人们不再满足于物物交换,开始出现专门收购贝壳、转卖货物的商贩。他们将南边的海盐带到北方,又把山中的矿石运往河滨,不同地域的物产在集市上汇聚,文明的火种也越燃越旺。
某次集会,放勋遇到一位来自遥远东方的商人。那人带来的丝绸柔软光滑,色泽艳丽如朝霞。放勋用二十坛米酒和半袋珍珠换得半匹丝绸,将它供奉在社坛上。当微风吹动丝绸,在场的人都发出惊叹。这让放勋意识到,世界远比他想象的广阔,而集市,正是连接不同天地的纽带。
在方勋的推动下,集市还衍生出独特的文化。每到月圆之夜,人们会在集市中央举行歌舞盛会。北山人表演豪迈的狩猎舞,南山人吟唱婉转的采药歌,河滨部落则展示精妙的渔猎技巧。放勋让人将这些歌舞记录下来,编成《集市之乐》,在祭祀时表演。
岁月流转,方勋的鬓角染上白霜,但他依然每日巡视集市。看着满载而归的人群,听着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他知道,这个诞生于社坛下的集市,已成为文明生长的沃土。那些堆积如山的货物、不断完善的规则、日益丰富的文化,都是汉先民迈向更高文明的坚实脚印。
某个清晨,放勋站在社坛上,望着薄雾中渐渐热闹起来的集市。朝阳为摊位上的货物镀上金边,人群的喧闹声与陶罐碰撞声交织成欢快的乐章。他轻抚着社坛上的柏树,粗糙的树皮如同岁月的刻痕。这一刻,他仿佛看到了未来——集市将如星火燎原,照亮更广阔的天地,而汉先民的文明,也将在这不断的交流与融合中,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仲秋的斜阳为社坛的柏树梢镀上金边,放勋站在黄土夯筑的高台上,苍劲的脊背挺直如标枪。台下聚集着来自十几个部落的首领与族老,仓颉握着刻满符号的兽骨板侍立一旁,新烧制的陶罐在人群中传递,陶壁上鱼纹在暮色里若隐若现。
今日召集诸位,是要讲讲这社坛下的集市。放勋的声音如青铜钟般浑厚,他抬手指向人声鼎沸的集市场地,满载兽皮的驯鹿车与堆满草药的竹篓正在交错,诸位请看,北山的皮毛能换来南山的柴胡,河滨的玉石又能换到咱们的陶罐,这便是的妙处。
人群中响起窸窸窣的议论。南山部落的老巫医拄着枣木杖颤声问:大首领,以往咱们翻山越岭换物,虽费些脚力,却也安稳,为何非要聚在一处?
放勋走下高台,拾起块圆润的鹅卵石在掌心摩挲:老巫医可知,上月北山猎户用三张鹿皮,只换到三颗干瘪野果?他将石子抛向远处,惊起一群啄食粟米的麻雀,分开交易,难免被贪心之人钻空子。但当众人聚于社坛之下,在神灵注视下公平交换,就能让每张兽皮、每株草药都有它该有的价值。
仓颉适时举起兽骨板,新刻的符号在夕阳下泛着白光:大首领与诸位定下的贝壳计数法,已刻在这里。十枚小贝换一捆柴火,百枚小贝换一头羊,从此再无糊涂账。他指着板上形似贝壳的符号,又画出陶罐与鹿的图案,这些符号不仅能记账,还能把集市的规矩传给子孙。
河滨部落的年轻首领突然发问:若有人在集市上争斗抢夺,坏了规矩怎么办?话音未落,人群中已响起附和声。
放勋转身望向社坛,柏树上悬挂的贝壳项链在风中轻响:集市是天地赐福之处,触犯规矩者,先在社神前跪诵三遍集市之法,再罚守社坛三月。他从腰间解下青铜短匕,寒光一闪,若有恶意伤人者,这匕首便会削去他交换的资格,三年不得踏入集市半步。
人群安静下来,唯有远处传来孩童追逐的笑闹。放勋放缓语气:但集市的好处,远不止物物相易。他指向正在交流制陶技艺的匠人,看那些陶工,北山人教会咱们在陶土中掺细沙,咱们则把彩绘纹样传给他们。不同部落的智慧,就像渭水支流汇入大河,越聚越多。
仓颉在兽骨板上快速刻画,抬头补充:前日有位商人带来东方的丝绸,色泽艳丽如朝霞。若没有集市,咱们哪能见到这般稀罕物?他的目光扫过众人,更别说那些新创的词汇、计数的法子,都在集市上生根发芽。
暮色渐浓,社坛四周的火把被点燃。放勋望着跳跃的火光,想起初设集市时那个换不到粟米的瘦弱少年。诸位可知,集市最珍贵的不是贝壳与货物。他的声音里带着暖意,是当不同部落的人坐在一起喝粟米粥、分烤羊肉时,仇恨与猜疑就着篝火化作青烟。
他走到高台边缘,伸手接住飘来的一片红叶:从今日起,集市的规矩将刻在石碑上,每月初三、十六定为集会之日。放勋将红叶抛向夜空,愿这集市如星火,照亮每座山峦,温暖每个村落。
夜风掠过社坛,柏树枝叶沙沙作响,仿佛神灵在回应。人群中爆发出欢呼,新制的陶罐碰在一起发出清脆声响,与远处传来的鹿鸣、犬吠,共同汇成一曲文明初绽的乐章。在跳动的火光里,放勋与仓颉相视一笑——他们知道,这个诞生于社坛下的集市,终将成为汉先民文明长河中永不熄灭的灯塔。注:文中的仓颉指官职,
喜欢虞朝的故事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虞朝的故事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