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她很快擦干眼泪,从行囊中取出《史记》,翻到 “张骞通西域” 的篇章。她想:张骞出使西域,历经十三年艰辛,终成通好之功;如今我远嫁吐蕃,虽路途艰险,却能为两国带来和平,这又算得了什么?她转头对侍女说:“把我带的桑苗取来,我要看看它们是否完好。” 桑苗用湿润的棉布包裹着,叶片仍显翠绿 —— 这是她特意请求太宗赐予的,她知道,吐蕃百姓以游牧为主,若能教会他们养蚕缫丝,便能改善生活。
从长安到逻些,全程约三千多里,在交通不便的唐代,需耗时近一年。这支庞大的队伍,沿着渭水西行,经天水、陇西,进入今青海境内,再翻越日月山、巴颜喀拉山,渡过通天河,最终抵达逻些。这段路程,不仅是地理上的跨越,更是对意志的考验。
队伍行至日月山(今青海湟源境内)时,已是四月。日月山是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分界线,也是中原与西域的交通要道。山的东侧,是水草丰美的河湟谷地,一派中原风光;山的西侧,便是苍茫的青藏高原,寒风呼啸,空气稀薄。
文成公主的马车行至山顶,她下车驻足,望着东方 —— 那里是长安的方向。随行的吐蕃使者告诉她:“公主,过了此山,便算进入吐蕃地界了。” 文成公主取出太宗赐予的 “日月宝镜”,心中默念:“若能再见长安,镜中当现故乡景象。” 然而,镜中只有自己憔悴的面容和茫茫雪山。她明白,从此刻起,她与家乡已隔千山万水,再难回头。
为了断绝自己的乡愁,也为了表明扎根吐蕃的决心,文成公主将 “日月宝镜” 掷于山下。传说宝镜落地后,化作了一汪清澈的湖泊,后人称之为 “青海湖”;而公主掷镜时洒落的泪水,汇成了一条向西流淌的小河,便是 “倒淌河”—— 这虽为民间传说,却道出了文成公主当时的决绝与无奈。
在日月山,文成公主遇到了第一批前来迎接的吐蕃民众。他们身着裘皮,头戴毡帽,手持哈达,用不太流利的汉语高呼:“欢迎大唐公主!” 文成公主走上前,接过一位老阿妈手中的哈达,微笑着说:“我是文成公主,从今往后,我便是吐蕃的一员,愿与大家同甘共苦。” 她还让工匠取出带来的蔬菜种子,分给当地百姓:“这是长安的种子,种下后能长出好吃的蔬菜,我让工匠教你们如何种植。”
百姓们从未见过如此精致的种子,更从未想过在高原上能种出蔬菜,纷纷围上来询问。文成公主耐心地解答,看着百姓们期待的眼神,她心中的乡愁渐渐被一种使命感取代 —— 她知道,自己带来的不仅是种子,更是希望。
离开日月山后,队伍继续西行,进入今青海玉树境内,前方便是通天河(长江上游段)。此时已是七月,本该是夏季,但高原气候多变,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将队伍困在了通天河畔。
通天河水流湍急,两岸悬崖峭壁,原本负责摆渡的吐蕃向导,因暴风雪无法前来。队伍的粮食渐渐短缺,许多人出现了高原反应,头痛、呕吐、呼吸困难。护卫队长忧心忡忡地对文成公主说:“公主,再这样下去,恐怕会有人丧命。不如我们先退回附近的部落,等风雪停了再走?”
文成公主却摇了摇头:“我们肩负着唐蕃和亲的使命,若中途退回,不仅会延误时日,还可能让松赞干布误会大唐无诚意。我相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一定能渡过难关。” 她当即做出安排:让医师为患病的人诊治,用带来的药材缓解高原反应;让工匠砍伐树木,制作简易木筏;让农技人员寻找可食用的野菜,补充粮食。
她自己也没有闲着,每天亲自去看望患病的随从,为他们熬制汤药;还和工匠一起砍伐树木,虽然双手被磨得通红,却从未抱怨。有一次,一位老工匠劝她:“公主,这些粗活让我们来做就好,您贵为金枝玉叶,怎能受苦?” 文成公主笑着说:“在长安,我是公主;但在这里,我和大家一样,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苦一点没关系,只要能早日到达逻些,一切都值得。”
几天后,暴风雪终于停歇。工匠们也造好了十多艘木筏。文成公主亲自登上第一艘木筏,手持罗盘(她特意从长安带来的导航工具),指挥木筏渡河。通天河的水流虽急,但在工匠们的操控下,木筏缓缓向对岸驶去。当最后一艘木筏抵达对岸时,所有随从都欢呼起来 —— 他们不仅渡过了通天河,更战胜了内心的恐惧。
在通天河畔休整时,文成公主发现当地百姓以渔猎为生,不懂农耕,生活困苦。她便让农技人员留下部分蔬菜种子和农具,教百姓如何开垦土地、播种浇水。百姓们感激涕零,为她修建了一座 “公主庙”,供奉她的画像 —— 这座庙至今仍在玉树境内,成为唐蕃友好的见证。
贞观十五年(641 年)十月,文成公主的队伍终于抵达柏海(今青海玛多县境内,黄河源头的一个湖泊)。在这里,她见到了前来迎接的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青史她颜:中国古代女性传奇故事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青史她颜:中国古代女性传奇故事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