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会昌四年(844 年),钱塘江边的一座雅致宅院深处,时常传出稚嫩却清亮的吟诵声。“翠色连荒岸,烟姿入远楼。影铺秋水面,花落钓人头。根老藏鱼窟,枝低系客舟。萧萧风雨夜,惊梦复添愁。” 这首题为《赋得江边柳》的诗作,出自年仅七岁的女孩鱼幼微之手。彼时的她尚不知,这几句即兴之作,不仅让她在钱塘文人圈中崭露头角,更悄然为她一生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鱼幼微出生于钱塘一个没落的读书人家,父亲曾是地方小吏,因不善钻营,家境日渐贫寒。好在父亲极重教育,自鱼幼微三岁起便教她识字断句,五岁启蒙作诗,七岁已能独立完成格律工整的五言律诗。父亲常摸着她的头感叹:“吾家幼微,若为男儿,必能登科入仕,光耀门楣。” 可这份夸赞,在重男轻女的唐代社会,却像一根细刺,扎在鱼幼微的心头 —— 她虽有不输男儿的才情,却终究要受限于 “女子无才便是德” 的桎梏。
八岁这年,父亲病逝,家中失去唯一的经济来源,鱼幼微与母亲被迫搬到钱塘城西的贫民窟,靠给人洗衣缝补勉强糊口。即便如此,鱼幼微从未放弃读书。母亲见她深夜仍借着微弱的月光啃读诗书,心疼不已,便用攒下的微薄积蓄,为她买了一盏小油灯。每到夜晚,那盏油灯的光芒便在贫民窟中格外显眼,照亮了鱼幼微满是墨痕的书页,也照亮了她对未来的憧憬。
唐大中元年(847 年),时任浙东观察使的温庭筠因公务来到钱塘。温庭筠是唐代着名的诗人、词人,尤擅宫体诗与花间词,虽才华横溢,却因相貌丑陋、性格放浪,屡试不第,只能在各地节度使幕府中做幕僚。一日,温庭筠听闻钱塘有个七岁便能作诗的奇女子,心中好奇,便特意派人打听鱼幼微的住处,想要亲自考考她。
当温庭筠来到鱼幼微家时,眼前的景象让他颇为意外。一间破旧的茅草屋,院墙早已坍塌,院内只有一棵老槐树,树下摆着一张破旧的木桌,桌上放着几卷泛黄的诗书和一盏油灯。鱼幼微穿着打补丁的粗布衣裙,正坐在木桌前练字,见有陌生人来访,她并未惊慌,而是起身恭敬行礼,举止得体,全然没有贫民窟孩子的怯懦。
温庭筠开门见山,指着院中的老槐树,让她以 “槐” 为题作诗。鱼幼微略一思索,便拿起笔,在纸上写下:“庭前槐树阴初合,院里蝉声夏欲阑。寄语行人不须恨,回头犹有岁寒看。” 温庭筠接过诗稿,仔细品读,不禁惊叹。这首诗不仅对仗工整,意境深远,更难得的是,一个十岁的孩子竟能在诗中蕴含 “岁寒知松柏” 的坚韧之志,这份才情与眼界,远超同龄人。
温庭筠对鱼幼微的才华赞不绝口,当即决定收她为徒,免费教她作诗填词。此后,温庭筠便成了鱼幼微家的常客,他不仅教她诗词格律,还为她讲解经史子集,带她见识文人雅集。在温庭筠的悉心教导下,鱼幼微的诗词水平突飞猛进,不到两年,便写出了 “云峰满目放春晴,历历银钩指下生。自恨罗衣掩诗句,举头空羡榜中名” 这样饱含感慨的诗句,既展现了她的才情,也道尽了女子无法参加科举、只能空怀壮志的无奈。
随着与温庭筠的接触日益增多,鱼幼微对这位才华横溢、待她温和的老师渐渐生出了别样的情愫。她会在温庭筠来访前,特意将院子打扫干净,换上母亲为她缝制的新衣裙;会在作诗时,特意加入一些温柔的意象,希望能引起温庭筠的注意;会在温庭筠离开时,站在门口目送他远去,直到他的身影消失在巷口。可温庭筠对这份少女情怀却始终视而不见,他欣赏鱼幼微的才华,也同情她的遭遇,却从未将她纳入自己的情感世界 —— 或许是因为年龄差距(温庭筠比鱼幼微大三十多岁),或许是因为他深知自己漂泊不定的生活给不了她安稳,又或许,他只是将她当作一个值得培养的晚辈。
唐大中四年(850 年),温庭筠因幕府调动,不得不离开钱塘,前往江陵任职。离别那天,鱼幼微特意为他缝制了一件棉衣,还写下一首《送温飞卿赴江陵》:“翠羽花冠碧树鸡,未明先向短墙啼。窗间谢女青蛾敛,门外萧郎白马嘶。星汉渐移庭竹影,露珠犹缀野花迷。景阳宫里钟初动,不语垂鞭上柳堤。” 诗中满是不舍与牵挂,温庭筠读罢,心中虽有触动,却也只是拍拍她的肩膀,嘱咐她 “好生读书,莫负才华”,便转身离去。望着温庭筠远去的背影,鱼幼微的眼泪终于忍不住落下,她知道,自己的第一段情愫,或许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场空。
温庭筠离开后,鱼幼微与母亲的生活再次陷入困境。为了生存,她们不得不离开钱塘,前往繁华的长安 —— 那里不仅是大唐的都城,更是文人墨客汇聚之地,鱼幼微希望能在长安找到施展才华的机会,也希望能再次见到温庭筠。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青史她颜:中国古代女性传奇故事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青史她颜:中国古代女性传奇故事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