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过了多久,一声响亮的婴儿啼哭划破了雨夜的寂静。李显看着襁褓中那个小小的婴孩,她闭着眼睛,小脸皱巴巴的,因为早产而显得格外瘦弱。韦氏虚弱地喘着气,看着孩子,眼中泛起泪光:“陛下,是个女儿……”
李显小心翼翼地抱起孩子,心中又是欢喜又是酸涩。欢喜的是,他和韦氏在这颠沛流离的日子里,终于有了一个新的牵挂;酸涩的是,这个孩子一出生,就要跟着他们过这种寄人篱下、朝不保夕的日子。他低头看着孩子,发现她因为早产,身上的胎衣还未完全脱落,小小的身体在寒风中微微发抖。李显连忙脱下自己身上的外衣,将孩子紧紧裹在里面,动作轻柔得仿佛怕碰碎了这脆弱的小生命。
“陛下,给孩子取个名字吧。”韦氏轻声说道,眼中满是期待。
李显看着怀中被自己的衣衫紧紧裹住的女儿,又看了看窗外泥泞的道路和冰冷的雨水,心中一阵酸楚,脱口而出:“就叫‘裹儿’吧。李裹儿,从今往后,你就是我们的女儿。”
“裹儿……”韦氏低声重复着这个名字,泪水再次滑落。这个名字,承载着孩子出生时的窘迫与艰难,也寄托着他们夫妻俩在绝境中的一丝希望——他们希望这个孩子能像被紧紧包裹的嫩芽一样,在风雨中顽强地活下去。
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在房州雨夜中,用父亲衣衫包裹着出生的女婴,将来会成为大唐最受宠爱的公主,会拥有比帝王还要奢华的生活,更会搅动起一场席卷宫廷的血雨腥风。
李裹儿的童年,是在房州的困顿与恐惧中度过的。李显被废后,武则天将他贬为庐陵王,安置在房州,后来又辗转均州(今湖北丹江口),长达十四年之久。这十四年里,李显时刻活在恐惧之中,他亲眼目睹了武则天对李唐宗室的残酷打压,一个个皇叔、兄弟被赐死、流放,每当长安有使者前来,他都吓得以为是来赐死自己的,好几次甚至想要自杀,都被韦氏死死拦住。
“陛下,祸福相依,何必如此悲观?若真有赐死的圣旨,我陪你一起死!”韦氏总是这样坚定地对他说,用自己的勇气支撑着李显脆弱的神经。
在这样的环境下,李裹儿渐渐长大。她虽然从小过着清贫的生活,穿的是粗布衣衫,吃的是粗茶淡饭,但父母却将所有的爱都倾注在她身上。李显对这个女儿格外疼爱,因为她的出生,给那段黑暗的岁月带来了一丝光亮;韦氏更是将她视作掌上明珠,无论多么艰难,都要给她最好的。
李裹儿从小就长得十分漂亮,一双大眼睛水灵灵的,像极了韦氏。她聪明伶俐,学什么都快,李显和韦氏教她读书写字,她一学就会,还能出口成章。在房州的那些年,虽然物质匮乏,但有父母的宠爱,李裹儿的童年也算无忧无虑。只是,她从小就听父母说,他们本是长安城里最尊贵的人,是被奸人陷害才落到这般田地。她看着父亲偶尔流露出的失落,看着母亲眼中深藏的不甘,小小的心里便埋下了一颗种子——将来一定要回到长安,要夺回属于他们的一切。
圣历元年(698年),武则天在狄仁杰等大臣的劝说下,终于决定将李显召回长安,立为太子。当李显带着韦氏和李裹儿踏上返回长安的路途时,李裹儿已经十四岁了。坐在疾驰的马车上,看着沿途越来越繁华的景象,李裹儿的心中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她听父亲说,长安城是天下最繁华的地方,有巍峨的宫殿,有穿不完的绫罗绸缎,有吃不尽的山珍海味。她低头看了看自己身上那件洗得发白的布裙,又想起房州那简陋的住处,暗暗发誓:这一次回到长安,她再也不要过那样的苦日子了。
回到长安后,李显被重新立为太子,韦氏也恢复了太子妃的身份。李裹儿作为太子的女儿,被封为安乐郡主。第一次踏入大明宫时,李裹儿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朱红的宫墙高耸入云,金碧辉煌的宫殿连绵不绝,宽阔的御道上铺着光滑的石板,两旁站着身着华丽服饰的宫女太监,每个人都对她躬身行礼,口中尊称“郡主”。那一刻,她才真正明白“尊贵”二字的含义。
武则天对这个失而复得的孙女也十分疼爱。李裹儿生得貌美,又能言善辩,很会讨武则天的欢心。她知道武则天喜欢听奉承话,便时常在武则天面前撒娇卖萌,说些甜言蜜语。武则天晚年偏爱张氏兄弟,李裹儿也从不怠慢,对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毕恭毕敬,时常送上一些奇珍异宝,因此深得张氏兄弟的好感,在宫中的地位也越发稳固。
随着身份的转变,李裹儿的性格也渐渐发生了变化。她不再是那个房州城里穿着粗布衣衫的小女孩,而是长安城中风华绝代的安乐郡主。她开始迷恋上奢华的生活,对服饰、珠宝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她的衣物,必须用最上等的丝绸,绣上最精美的图案,缀上最昂贵的珠宝;她的首饰,必须是稀世珍宝,稍有差池便弃之不用。李显和韦氏对她的要求几乎是有求必应,只要她想要的,哪怕是天上的月亮,他们也会想办法为她摘下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青史她颜:中国古代女性传奇故事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青史她颜:中国古代女性传奇故事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