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铄第一次看到王羲之的字,便笑着说:“你这字,像极了初春的嫩芽,有生机,却少了几分根基。”她没有直接批评,而是给了王羲之十张纸,让他每天只练“点”这个笔画,什么时候写出的“点”能有“高峰坠石”之势,再学其他笔画。
王羲之起初有些不解,觉得练一个“点”太过枯燥,但还是遵照师命,每天不停地写“点”。半个月后,他拿着自己写的“点”给卫铄看,卫铄摇了摇头:“这些点虽工整,却没有力量,你要想象,一块石头从高山上坠落,那种瞬间的爆发力,要藏在笔画之中。”
为了让王羲之领悟“力”的真谛,卫铄带着他到郊外的山上。她指着山崖上悬挂的瀑布说:“你看这瀑布,水流从高处落下,看似轻柔,却能冲刷出深潭,这就是‘力’的体现。写字也是如此,笔要握稳,腕要用力,让力量从手臂传到笔尖,才能写出有筋骨的字。”
王羲之听后,恍然大悟。他回到书房,按照卫铄的教导,凝神静气,慢慢运笔。渐渐地,他写出的“点”越来越有力量,笔画也变得沉稳起来。卫铄见了,欣慰地说:“孺子可教也!书法之道,在于心手合一,你既已领悟‘力’的真谛,往后的路便好走了。”
在卫铄的悉心教导下,王羲之的书法进步神速。他不仅继承了卫铄的楷书笔法,还广泛涉猎草书、行书,博采众长,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卫铄常常与他探讨书法技巧,有时两人为了一个笔画的写法,会争论到深夜。
有一次,王羲之问卫铄:“老师,您说书法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卫铄沉思片刻,指着窗外的竹子说:“你看这竹子,春生夏长,秋枯冬荣,顺应自然,却始终保持着挺拔的姿态。书法的最高境界,便是‘自然’二字。笔法要自然,结构要自然,情感也要自然流露于笔端。”
为了让王羲之更好地领悟书法的精髓,卫铄将自己多年对书法的研究整理成《笔阵图》。在《笔阵图》中,她详细阐述了书法的笔法、结构、章法等技巧,并用生动的比喻描述了各种笔画的特点:“点如高峰坠石,横如千里阵云,竖如万岁枯藤,撇如陆断犀象,折如百钧弩发,钩如劲弩筋节,捺如崩浪雷奔……”
《笔阵图》不仅是卫铄书法理论的结晶,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第一部系统论述楷书笔法的着作。王羲之得到《笔阵图》后,如获至宝,日夜研读,从中领悟到了许多书法的真谛。后来,他在卫铄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楷书和行书,写出了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书圣”。
太元元年(公元376年),卫铄病逝于建康,享年八十七岁。临终前,她将那卷陪伴了她一生的钟繇《宣示表》交给王羲之,嘱咐道:“此帖乃卫家传家宝,也是我书法的根基。如今我将它传给你,希望你能继续钻研书法,将卫家的笔墨和钟太傅的书法发扬光大。”
王羲之含泪接过《宣示表》,郑重地向卫铄行了拜师礼,承诺道:“老师放心,弟子定不负您的教诲,让书法之美流传后世。”
卫铄虽然离开了人世,但她的书法和书法理论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所创立的“卫体”楷书,成为后世楷书发展的重要基础;她的《笔阵图》,为无数学习书法的人指明了方向。唐代书法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都曾借鉴过卫铄的书法技巧;宋代书法家米芾更是对卫铄的书法推崇备至,称其“簪花小字,清丽绝伦”。
如今,在浙江绍兴的兰亭,依然能看到王羲之《兰亭集序》的碑刻;在山西运城的卫夫人故里,人们为她修建了“卫夫人书法院”,传承她的书法艺术。卫铄用一生的时光,在乱世之中坚守着笔墨的力量,她不仅培养出了“书圣”王羲之,更以女子之身,在男性主导的书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她的故事,就像她笔下的“簪花小字”,看似柔弱,却有着穿越千年的生命力,在翰墨飘香的历史长河中,静静绽放着独特的光彩。
喜欢青史她颜:中国古代女性传奇故事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青史她颜:中国古代女性传奇故事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