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宫之中,庾文君始终保持着谦逊有礼的态度,对待宫女和太监都十分和善,因此赢得了东宫上下的一致好评。她还时常劝说司马绍要虚心听取大臣的意见,尤其是王导的建议,因为王导不仅是东晋的开国功臣,更是稳定江东局势的关键人物。司马绍听从了庾文君的劝说,与王导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这为他日后顺利即位奠定了基础。
永昌元年(公元 322 年),王敦以 “清君侧” 为名,在武昌起兵反叛,率军进攻建康。晋元帝司马睿惊慌失措,连忙召集大臣商议对策。此时的东宫之中,气氛也十分紧张。司马绍看着忧心忡忡的庾文君,安慰道:“你放心,王敦虽然势大,但他叛乱的行为不得人心,我们一定能够平定叛乱。” 庾文君点了点头,她知道现在不是慌乱的时候,于是开始协助司马绍处理东宫的防务,安抚东宫的人心。
王敦的军队很快就攻占了建康的外城,晋元帝被迫任命王敦为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王敦的叛乱暂时得以平息。但经过这场叛乱,晋元帝的身心受到了巨大的打击,不久便一病不起。永昌元年闰十一月,晋元帝病逝,皇太子司马绍即位,是为晋明帝,庾文君被册封为皇后。
成为皇后的庾文君,站在巍峨的宫殿之上,看着下方跪拜的大臣,心中百感交集。她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不仅要辅佐丈夫治理国家,还要应对朝堂上的各种危机。而此时的东晋王朝,依然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王敦的叛乱虽然暂时平息,但他依然手握重兵,对朝廷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也在不断侵扰东晋的边境,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庾文君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帮助丈夫稳定局势,让东晋王朝能够在乱世中生存下去。
晋明帝司马绍即位后,面临的首要问题便是如何处理王敦的势力。王敦在叛乱后,虽然退回了武昌,但依然控制着长江中游的大片地区,并且不断扩充自己的势力,对朝廷的命令阳奉阴违。晋明帝深知王敦不除,东晋的政权就无法稳固,于是开始暗中谋划平定王敦之乱。
庾文君作为皇后,虽然不能直接参与朝政,但她却在背后默默地支持着丈夫。她利用自己与江东士族女眷的良好关系,收集各种情报,然后转达给晋明帝。有一次,庾文君从一位士族夫人那里得知,王敦正在暗中联络江东的一些豪强地主,打算再次起兵反叛。她立刻将这个消息告诉了晋明帝,晋明帝根据这个情报,提前做好了防备,避免了一场危机的发生。
除了收集情报,庾文君还十分注重协调朝廷内部的关系。当时,朝廷中的大臣分为两派,一派以王导为首,主张与王敦和解,维持朝廷的稳定;另一派则以郗鉴为首,主张坚决讨伐王敦,消除隐患。两派大臣争论不休,晋明帝也陷入了两难之中。庾文君看出了丈夫的为难,于是劝说他:“王导虽然与王敦是兄弟,但他始终忠心于朝廷,我们不能因为王敦的叛乱而怀疑王导。郗鉴将军忠诚勇敢,是讨伐王敦的合适人选。我们应该重用郗鉴将军,同时也要安抚王导,让他继续为朝廷效力。”
晋明帝听从了庾文君的建议,他一方面任命郗鉴为安西将军,都督扬州、江西诸军事,让他负责防备王敦的叛乱;另一方面,他又亲自召见王导,向他表明自己对他的信任,让他继续担任丞相一职。王导深受感动,更加坚定了辅佐晋明帝的决心。在庾文君的帮助下,晋明帝成功地团结了朝廷内部的力量,为平定王敦之乱做好了准备。
太宁二年(公元 324 年),王敦果然再次起兵反叛,他亲自率领大军从武昌出发,进攻建康。这一次,晋明帝早有准备,他任命王导为大都督,率领军队抵御王敦的进攻。庾文君在宫中也没有闲着,她亲自组织宫女和太监,为前线的士兵赶制棉衣和粮草,还时常到寺庙中为前线的将士祈福。
在战争期间,晋明帝一度想要亲自率军出征,庾文君得知后,连忙劝阻道:“陛下是国家的根本,不能轻易冒险。前线有郗鉴将军和王导丞相坐镇,他们一定能够平定叛乱。陛下应该留在宫中,稳定朝局,为前线提供支持。” 晋明帝听了庾文君的话,觉得十分有道理,于是放弃了亲自出征的想法,留在宫中处理朝政,为前线提供后勤保障。
王敦的军队虽然来势汹汹,但由于晋明帝早有防备,加上王导在朝廷内部策反了王敦的一些部将,王敦的军队很快就陷入了困境。不久,王敦病逝,他的军队群龙无首,很快就被朝廷军队击溃,王敦之乱终于得以平定。
平定王敦之乱后,东晋王朝的局势逐渐稳定下来。晋明帝开始着手整顿朝政,加强中央集权。庾文君也积极配合丈夫的工作,她时常提醒晋明帝要体恤百姓,减轻百姓的赋税负担。在庾文君的影响下,晋明帝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百姓的政策,如减免赋税、鼓励农耕等,江东地区的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青史她颜:中国古代女性传奇故事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青史她颜:中国古代女性传奇故事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