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
三人回到宿舍略作整理,带上书本纸笔,便一同前往讲堂。
一路上,可见其他学子或独行,或三三两两,大多行色匆匆,神情专注,少有嬉笑打闹者。
整个书院内,弥漫着一股沉静向学的氛围。
讲堂宽敞明亮,内里摆放着一排排矮几和蒲团。
他们到来时,已有不少学子落座。
高肃和王圆习惯性地走向中间偏后的位置,张衍志自然跟随。
刚坐下,他便从书囊中取出笔墨纸砚,在矮几上整齐摆放好,正襟危坐,静候先生到来。
不久,一位年约四旬,面容清癯,目光锐利,身着青色儒袍的先生迈步而入,他步履沉稳,手中拿着书卷,不是别人,正是教授经义的陈先生。
他目光扫过全场,原本还有些细微声响的讲堂瞬间鸦雀无声。
“今日,我们讲《春秋》之‘郑伯克段于鄢’。”
陈先生开门见山,声音不高却极具穿透力,说道:
“此一事,关乎礼乐崩坏,君臣失序,母子伦常,微言大义,不可不察。”
课程开始,陈先生引经据典,从《左传》到《谷梁》、《公羊》,逐层剖析“克”字之深意,阐释《春秋》笔法之精妙。
他语速平缓,但信息量极大,逻辑严密,环环相扣。
大部分学子都凝神倾听,但像王圆,听到一半已有些眼神游离,偷偷揉了揉跪坐发麻的腿。
高肃则始终专注,偶尔在纸上记录几句要点。
而张衍志,几乎是立刻就进入了状态。
他腰背挺得笔直,目光紧随陈先生,手下运笔如飞。
他不仅记录先生讲解的核心观点,还将先生提到的典籍出处,关键人物的言行分析,乃至先生偶尔引申的历史典故,都尽可能清晰工整地记录下来。
他的笔记条理分明,重点突出,偶尔还会在旁用小字标注自己的瞬间感悟或疑问。
那全神贯注的姿态和纸上迅速增多的娟秀字迹,在周遭或认真或懈怠的学子中,显得格外突出。
……
而此刻。
台上。
陈先生一边讲授,一边也在观察着座下学子的反应。
他早已注意到这个坐在中后排的新面孔。
见张衍志自始至终保持着极高的专注度,记录笔记时的那份沉稳与投入,绝非装模作样,心中便先有了几分好感。
他教书多年,深知天资聪颖者不少,但能沉下心来,如此踏实向学的却未必多见。
讲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以及后续“隧而相见”的段落时,陈先生突然停顿了一下,目光投向学子们,提出了一个略显深入的问题,说道:
“《左传》评此事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然则,孝道于此,是解了困局,还是亦掩了悖逆?诸位对此有何见解?”
这个问题有些锐利,超出了简单的文义解释,需要一定的思辨能力。
讲堂内一时寂静,许多学子低下头,避免与先生目光接触,连高肃也微微蹙眉,显然在快速思索。
王圆更是缩了缩脖子,生怕被点到。
陈先生的目光在堂下逡巡,最终,落在了那个依旧保持着端正坐姿,眼神中带着思考而非茫然的张衍志身上。
“那位新来的学子。”
陈先生开口,看向张衍志道:
“你且试言之。”
众人目光齐刷刷看向张衍志。
王圆在一旁暗暗替他捏了把汗,高肃也投来关注的眼神,连坐在前排,原本对此类提问不甚在意的赵健,也微微侧目。
张衍志不慌不忙地站起身,先向陈先生躬身一礼,然后沉稳开口,说道:
“先生,学生以为,颍考叔之孝,在此事中犹如一柄双刃剑。”
此言一出,不少人露出讶异之色。
张衍志继续道:
“其一,其孝心感化庄公,巧妙设计,使母子重逢,全了人伦孝道,此乃其‘解困’之功,亦是《左传》明赞之处。”
“然其二,学生窃以为,此‘孝行’亦在一定程度上,用母子私情,遮掩乃至淡化了郑伯(庄公)先前纵弟为恶、继而杀弟、囚母的悖逆与失教。‘隧而相见’,其乐融融,仿佛前愆尽消,然‘克段’之血腥与伦常之裂痕,岂是一次地下相见所能全然弥补?”
“颍考叔之孝,解了当下之尴尬局面,却未必触及权力与伦常冲突之根本。”
“故曰,是解困,亦是遮掩。”
他的声音清晰,论述层层递进,既肯定了传统评价,又提出了自己的批判性思考,角度新颖且言之成理,显示出了对经义并非死记硬背,而是有着深入的理解。
陈先生听着,严肃的脸上逐渐露出一丝极淡的欣赏笑容,他微微颔首,说道:
“倒是不错,能见其利亦能察其蔽,读书便不是读死书,你叫什么名字?”
“回先生,学生张衍志。”
“张衍志……”
陈先生默念了一遍,似乎要将这个名字记住,随后他做了一个让所有学子都感到意外的举动。
只见,他指了指前排一个空着的位置,那个位置离讲台很近,通常只有最受重视或最为积极的学子才会坐,说道:
“你的记录颇为详实,思路亦清晰。”
“坐在后面,恐有遗漏,自明日起,你便坐到前面来。”
讲堂内响起一阵细微的吸气声。
让一个新来的童生直接坐到前排,这可是极为少见的认可!
王圆张大了嘴,一脸惊叹。
高肃看向张衍志的目光更加郑重。
而前排的赵健,这次终于彻底转过头,第一次正眼打量了张衍志一番,眼神中充满了难以置信和一丝被打扰的不悦。
张衍志内心虽也激动,但,面上依旧保持谦逊,再次躬身,说道:
“谢先生厚爱,学生定当更加努力。”
喜欢五姐扶我青云志,我送她们诰命身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五姐扶我青云志,我送她们诰命身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