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重新坐回桌前,继续研读经书,偶尔提笔续写《封神演义》的后续剧情,心态平和而专注。
然而,他并不知道,另一场关于他前程的激烈争论,正在府衙深处上演。
……
深夜。
府试阅卷已近尾声。
灯火通明的阅卷房内,气氛却有些凝重。
知府刘大人与督学王大人分别坐在上首,面前摆放着最终筛选出的前十名考生的试卷。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争夺案首的两份卷子。
刘知府指着其中一份卷子,眼中满是赞赏:
“王大人请看此卷。首场四书文《大学之道》,破题‘体用一源’,将明德、亲民、至善三者关系阐述得通透圆融,绝非寻章摘句之辈所能为。尤其是第三场那篇时务策论,于暴雨逆境中所书,依旧条理清晰,见解卓绝!提出‘固本培元以安内,精兵择将以攘外,开源节流以富国’,三策并举,层层递进,既有儒家仁政之本,又具法家务实之效,实乃经世致用之良策!此子大才,当为案首!”
王学政却缓缓摇头,抚着胡须道:
“刘大人所言固然有理。此卷义理扎实,确属上乘。然则…”
他拿起另一份卷子,“大人请看这份。其文采斐然,辞藻华丽,骈俪工整,用典精妙,诗赋更是格律严谨,意境高远,深得六朝骈文之遗风。科举取士,虽重经义,然文采亦不可偏废。此文风华彩,更合朝廷‘黼黻文章’之雅意。下官以为,此卷当更胜一筹。”
两位考官,一个重经世致用的内涵,一个重文采风流的形式,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房间内的其他阅卷官噤若寒蝉,不敢轻易插嘴。
刘知府坚持道:
“王大人!府试乃为国选材,非是吟风弄月!如今边患未靖,民生日艰,正需此等有见识、有担当、能办实事之才!空有文采,而无实学,于国何益?”
王学政亦不退让:
“刘大人!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若无文采以载道,其道何以远播?何以彰显圣朝文治之隆?此子文采,乃天赋异禀,稍加磨砺,将来必是翰林清贵之选!”
争论持续了许久,几乎要僵持不下。
最终,刘知府深吸一口气,沉声道:
“王大人,本官乃本次府试主考。若论文学辞藻,或许那份更佳。但若论及格局、见识、心志以及对现实政务的洞察力,吾仍坚持认为这份暴雨中所书之卷,更堪案首之位!此子于逆境中不改其志,思路清晰,心性之坚韧,远超同侪!此非仅才学,更是为官者必备之品质!若大人仍有异议,可具本上奏,一切责任,由本府承担!”
话已至此,王学政虽心有不甘,但见刘知府态度如此坚决,甚至不惜承担责任,也不好再强硬反对。
毕竟,主考官拥有最终的决定权。
他叹了口气,拱拱手:“既然刘大人如此坚持,下官亦不再多言。便依大人之意吧。”
案首之争,终于尘埃落定。
刘知府脸上露出一丝如释重负的笑容,心中对那位素未谋面的考生更是充满了期待。
他亲自拿起朱笔,在那份他极力推崇的试卷上,郑重地画下了代表第一的圈点。
随后,便是激动人心的揭晓糊名的时刻。
小吏小心翼翼地揭开那份被定为案首的试卷封条。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即将显露的名字上。
张!衍!志!
籍贯:庐州府附郭县。
三个字,清晰映入眼帘。
“好!”
“张衍志!好名字!”
刘知府抚掌大笑,心中畅快无比,只觉得自己的眼光得到了最好的印证!
而一旁的王学政,看着这个名字,眼中却闪过一丝复杂难明的神色……
喜欢五姐扶我青云志,我送她们诰命身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五姐扶我青云志,我送她们诰命身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