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日之后,长安未央宫前殿。
往日肃穆的殿堂,此刻虽依旧庄重,却因聚集了大批武将而隐隐流动着一股躁动的气息。殿内,黑压压站着一片人,气氛肃穆而又透着几分古怪。
站在最前面的,是大汉朝廷如今几乎所有的核心战将和智囊。从左到右,粗粗看去:吕布、关羽、张飞、徐荣、马超、赵云、于禁、乐进、黄忠、夏侯惇、曹仁、曹洪、曹操,甚至连一直镇守安定郡的董卓旧将樊稠,以及镇守河内的段煨、而张济则被留在了河内,可谓是猛将如云,济济一堂。
谋士一侧,戏志才、荀攸、陈宫、贾诩、程昱等人也悉数到场。除了远在兖州的朱儁、张辽和需要坐镇地方的少数将领,刘协能召来的班底,几乎全在这儿了。
刘协站在御阶之上,看着台下这文臣武将的豪华阵容,心中豪气顿生。这阵容,比起任何一个前期的势力班底都要强了,再想想即将到来的几位狠人,内心也是颇为激动!他清了清嗓子,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
“诸位爱卿,辛苦了!此番急召大家回来,是有一件关乎我军根本、关乎大汉未来的要事,需与诸位商议,并即刻推行!”
众将凝神静听。只见几名侍从捧着厚厚一摞装订好的绢册,分发到每一位将领和谋士手中。众人低头看去,只见封面上写着《大汉陆军编制与训练纲要(试行版)》。
“此纲要,乃朕与几位先生连日商讨所定。”刘协指了指贾诩、程昱等人(贾诩面无表情,程昱微微颔首,算是替陛下背了这口“共同商讨”的锅),“旨在统一我军编制,严明军纪,革新训练,提振士气!诸位仔细看看,若有异议,当场提出。”
众将翻开绢册,仔细阅读。前面关于军队编制标准化、军纪奖惩条例等内容,大家看得频频点头。这些都是老生常谈,但由朝廷明文规定,清晰明确,自然是好事。赏罚分明,层级清晰,谁统领谁,一目了然,避免了以往军职混乱、互相不服的弊病。
“陛下圣明!此编制、军纪之法,甚善!”老将皇甫嵩率先表示支持,“军中确需此等明文规制!”
“末将附议!”、“臣无异议!”...关羽、徐荣、张辽等将领纷纷附和。这些都是治军严谨或将才,深知其利。
然而,当翻到“新式训练大纲”部分时,几乎所有将领的眉头都拧成了疙瘩。
“站军姿?头要正,颈要直,口要闭,两眼平视前方...还需站立半个时辰以上?”张飞瞪着铜铃大眼,低声嘟囔,“这有啥用?能站出力气来?”
“向左转~向右转~向后转?”夏侯惇双眼(天子救了他一只眼睛)闪烁,凭字面意思能理解,但觉得多此一举,“战场上直接冲杀便是,何必专门令其转向?”
“齐步走?步伐需一致,手臂摆动幅度需统一?正步走?腿要踢直,脚掌与地面平行...需用力砸地,发出整齐声响?”吕布看得一脸茫然。
黄忠皱着眉,缓缓摇头:“末将...亦不解其深意。”
还有那“喊口号”,“一!二!三!四!”,..众将只觉得莫名其妙,这玩意儿能练出啥?
刘协将众人反应尽收眼底,知道光靠文字无法说服这帮沙场老油条。他哈哈一笑,走下御阶:“光看是看不明白的!来,朕为诸位演示一番!”
说罢,他就在殿前空地上,有模有样地演示起来。“稍息!立正!”他首先站了一个极其标准的军姿(刘协自己认为的),虽然身材少年,但那股挺拔劲儿瞬间出来了。
“看,此乃军姿!代表我军将士之精神面貌!往那一站,便是一股锐气!岂是歪歪扭扭、交头接耳可比?”刘协解释道。
众将微微点头,这个...貌似有点道理。军容整齐,确实看着提气。
接着,刘协又演示了向左、向右、向后转,动作干净利落。“试想,若大军需调整方向,一句口令,全体瞬间转向,如臂使指,是否远比混乱掉头、互相冲撞要快?尤其撤退之时,一句‘向后转’,队列不乱,徐徐后退,是否更能避免溃散?尤其是变阵其速度效率是否会更快。”
这话点醒了徐荣、关羽、于禁等善于指挥的将领。他们立刻意识到,这种看似简单的队列训练,对大军整体协调性和命令执行效率的提升,是巨大的!
“妙啊!”徐荣忍不住抚掌,“若士卒皆能如此令行禁止,战场变阵之速,将远超以往!”
最后,刘协又简单走了几步齐步和正步,虽然没踢出后世那种震撼效果,但那强调一致和纪律的概念传达出来了。“齐步、正步,练的是整体协同,是绝对服从!一人犯错,全班受罚!练的就是这股子集体荣誉感和服从性!走出去,地动山摇,喊出来,气吞山河!这士气,不就来了吗?”
众将听完,虽然觉得这训练方式闻所未闻,略显“古怪”,但陛下的解释确实在理。尤其是“集体受罚”和“绝对服从”这两点,深得将领之心。就连最跳脱的张飞也挠挠头:“好像...是这么个理儿?”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董卓刚死,朕就收了西凉军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董卓刚死,朕就收了西凉军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