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墨接过名单,指尖划过那些熟悉的名字,其中有几位是经常来百草堂抓药的老人,他大致扫了一眼,上面详细记录着老人的姓名、年龄和病症,还有六位老人标注了“行动不便,需上门服务”,这几位老人他都有印象,其中一位张大爷去年冬天还让儿子用轮椅推着来做过艾灸。“李主任,这些行动不便的老人,义诊结束后我可以上门给他们看看,”林墨说道,语气很坚定,“正好带上血压计和艾条,现场给他们调理,再教家属一些简单的护理方法。”
“那真是太感谢了!”李主任喜出望外,眼睛都亮了起来,她激动地握住林墨的手,掌心带着些许粗糙的薄茧,那是常年为社区事务奔波留下的痕迹,“我代表社区的老人们谢谢你!我们已经联系了社区医院的医生一起参加,他们会带专业的检测设备,到时候中西医结合,给老人们提供更全面的服务,这样老人们也能有更多选择。”她顿了顿,似乎有些犹豫地补充道,“就是社区医院的马主任,性子可能有点急,到时候要是有什么言语上的冲突,还请林大夫多担待。”
送走李主任,陈小雨兴奋地原地转了个圈,手里的手机都差点甩出去,她跑到林墨身边,眼睛亮晶晶的:“林哥,太好了!我们又能做公益了!上次青山村的公益行反响那么好,村里的王大爷还特意给我们送了一筐自己种的橘子,这次社区义诊肯定也能帮到很多老人。”她拿起手机,手指飞快地在屏幕上滑动,“我现在就发个短视频预告,把咱们准备的艾灸、推拿都拍进去,再让赵叔讲几句养生小知识,肯定能火!”说着,她就举着手机对准了赵铁山,赵铁山笑着摆了摆手,又拿起茶杯喝了一口茶,配合着她的拍摄。
林墨笑着点头,心里却已经开始盘算起来。他走到药柜前,打开柜门,里面整齐地摆放着各种药材和艾灸用品,他伸手拿出几盒不同规格的艾条,自言自语道:“老人们大多是寒湿体质,得用三年陈的艾条,火力温和还持久。”他转头对赵铁山说:“赵叔,你经验丰富,到时候还得请你多指点,尤其是那些有基础病的老人,辨证的时候更要仔细,不能出一点差错。”
赵铁山摆摆手,从太师椅上站起身,走到林墨身边,拿起一根艾条闻了闻,又捏了捏艾绒的质感:“我就给你打打下手,主要还是靠你。不过我得提醒你,社区义诊人多眼杂,难免会遇到懂行的人考校,比如上次有个退休的老中医就特意过来问了几个关于艾灸火候的问题,还有可能遇到一些难缠的患者,比如觉得免费义诊就可以随意提要求的,你可得有心理准备。”他顿了顿,指了指名单上的几位老人,“特别是这几位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的,调理的时候要格外注意,艾灸的时间不能太长,穴位也要选得精准,避免影响病情。”
正在这时,苏清瑶推门进来,门轴发出一声轻微的“吱呀”声,她手里抱着一本厚厚的学术期刊,封面是《中国中医药学报》,书页上还夹着几片彩色的书签。“林墨,赵叔,我来了。”她的声音清脆悦耳,带着一丝刚从外面进来的凉意,看到林墨手里的邀请函,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快步走到林墨身边,“社区义诊?太好了!我导师也让我参加,说是让我多积累临床经验,尤其是老年人慢性病的中医调理,正好能跟你学习。”她说话时,脸颊因为走路有些泛红,额头上带着一层淡淡的红晕,显得格外有活力。
原来苏清瑶的导师是市中医药学会的理事,社区义诊的活动主办方特意邀请了学会的专家坐镇,导师觉得这是个难得的实践机会,就把这个名额分给了苏清瑶,还特意嘱咐她多向有经验的民间中医师学习。“这下好了,我们又能一起合作了。”林墨脸上露出真诚的笑容,每次和苏清瑶合作,他都觉得格外默契,上次青山村公益行,苏清瑶负责的健康科普环节,因为讲解得通俗易懂,深受老人们的欢迎。苏清瑶也笑了,露出一对浅浅的梨涡,她将期刊放在案头,目光落在名单上,开始认真地分析起来。
苏清瑶走到林墨身边,两人的肩膀几乎挨在一起,她指着名单上的病症分类说:“五十多位老人,病种还挺复杂,腰腿痛和高血压占了大部分,这两种病在老年人里很常见,而且很多都是并发症。我们得提前分工,提高效率,比如你负责辨证和艾灸,这是你的强项;我负责测量血压、血糖,给老人讲解养生知识,我还可以提前准备一些图文并茂的手册;赵叔可以帮忙做推拿,你的推拿手法轻柔,很适合老人;小雨负责登记和维持秩序,她性格开朗,和老人沟通起来也方便。”她说话时,手指在名单上轻轻点着,条理清晰,显然是早就有了想法。
“我也是这么想的。”林墨赞同道,他从抽屉里拿出一个笔记本,翻开新的一页,开始记录分工细节,“我们还得准备足够的物资,艾条要多备一些,尤其是三年陈的,还要准备脉枕、穴位图、血压计、血糖仪这些,对了,还要打印针对老年人常见病症的食疗方,用大号字体打印,方便老人阅读。”他抬头看向苏清瑶,“食疗方的内容你比较熟悉,就麻烦你整理一下,比如高血压的芹菜炒香菇、糖尿病的冬瓜汤,还有腰腿痛的核桃芝麻糊,这些都是简单易做的,老人在家就能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艾火燎原:我的中医传承笔记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艾火燎原:我的中医传承笔记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