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墨点点头:“赵叔说得对,我们晚上开会的时候,重点讨论一下如何科普辨证要点,比如教大家看舌苔、摸脉象的简单方法,初步判断自己是不是胃寒,再决定要不要艾灸至阳穴。”他看向苏清瑶,“清瑶,你可以做一个‘胃寒自测表’,把舌苔、脉象、症状都列出来,让网友自己初步判断,这样既安全又实用。”
苏清瑶立刻拿出笔记本:“好主意!我把自测表分成‘典型症状’‘舌苔特征’‘脉象特征’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列具体的条目,比如典型症状包括‘喜温喜按’‘遇寒加重’‘大便稀溏’等,网友对照着就能初步判断。”她又补充道,“还要加上‘禁忌人群’,比如孕妇、皮肤破损者不能艾灸,避免出风险。”
当天晚上,百草堂的灯一直亮到深夜。四人围坐在案几旁,开会讨论如何应对突然暴涨的关注度。陈小雨负责整理网友的问题,分类成“穴位咨询”“就诊预约”“实验报名”“理论探讨”四大类;苏清瑶制作“胃寒自测表”和“艾灸禁忌说明”;林墨和赵铁山则负责审核内容,确保科普的准确性,尤其是辨证要点和禁忌事项,反复核对了好几遍。
“穴位咨询里,问得最多的是‘如何找到至阳穴’。”陈小雨指着统计表格,“有网友说按网上的方法找不准,能不能拍个详细的定位视频?”林墨想了想:“可以,明天我让王大叔配合一下,拍一个‘至阳穴定位教程’,从解剖标志入手,教大家找第七胸椎棘突下,再用手指按压找酸胀感,这样更准确。”
“就诊预约的人太多了,我们百草堂每天只能接诊20位患者,现在预约已经排到下周了。”陈小雨皱着眉说,“有外地患者问能不能线上问诊,我们要不要开通线上服务?”赵铁山沉吟道:“线上问诊可以,但中医讲究‘望闻问切’,线上只能看舌苔、问症状,摸不了脉,容易辨证不准。可以开通线上初步咨询,判断是否适合来线下就诊,或者给一些简单的调理建议,复杂的病例必须线下接诊。”
林墨同意道:“就按赵叔说的办,开通线上初步咨询,由我和赵叔负责,清瑶帮忙记录数据,小雨负责预约登记。这样既能解决部分网友的问题,又能保证诊疗质量。”
“实验报名的人也很多,已经有100多人报名了,远超我们需要的35人。”苏清瑶看着报名表格,“我们得制定严格的筛选标准,除了之前的纳入标准,还要加上‘近一个月内未参与其他临床试验’‘能配合完成全程监测’这两条,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她又补充道,“可以优先选择本地患者,方便复诊和监测,外地患者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纳入,但要提前说明需要多次往返。”
“理论探讨里,有很多专业人士留言,想和我们交流‘通道’理论的机制。”陈小雨翻着评论,“有位中科院的研究员,说他们正在研究‘人体能量代谢网络’,想和我们合作开展跨学科研究。”林墨眼睛一亮:“这个机会难得!中科院的研究实力很强,如果能合作,就能从能量代谢的角度进一步验证‘通道’理论。我明天就联系他,争取达成合作意向。”
会议结束时,已经是凌晨一点多了。陈小雨把整理好的回复模板和科普内容发给林墨审核,苏清瑶的“胃寒自测表”也完成了,赵铁山则煮了一锅生姜艾草水,让大家趁热喝,驱寒暖身。“明天开始,会更忙,大家都养足精神。”赵铁山看着三人,“记住,不管多火,我们是医生,治病救人是根本,研究是为了更好地治病,不能本末倒置。”
林墨喝着温热的生姜艾草水,心里暖暖的。他看着案几上祖父的医案,又看了看旁边苏清瑶制作的现代实验方案,忽然觉得,赵叔说的“不忘本”,就是要把传统的辨证智慧和现代的科学方法结合起来。火了不是目的,让更多人了解中医的“通道”理论,让更多胃痛患者摆脱痛苦,才是他们真正的追求。
第二天一早,百草堂还没开门,门口就排起了长队。有来就诊的患者,有想来参加实验的志愿者,还有不少拿着手机来拍视频的网友。陈小雨提前半小时到了,举着手机做直播:“家人们早上好,我是小雨,现在在百草堂门口,大家可以看到已经排起长队了。为了保证诊疗质量,我们每天限量接诊20位,线上预约的患者优先,请大家有序排队,不要拥挤。”
林墨和赵铁山穿着白大褂,准时开门接诊。第一位患者是从邻市赶来的李女士,她拿着陈小雨的视频,激动地说:“林大夫,我看了你们的视频,我肯定是胃寒,每次来月经前都胃痛,遇冷更严重,想试试艾灸。”林墨给她搭脉,又看了舌苔:“脉象沉细,舌苔薄白,确实是胃寒,但你还有点气血不足,单纯艾灸至阳穴不够,还要加灸足三里、三阴交,补气血、温胃寒。”他详细讲解了艾灸的方法和时长,“至阳穴每次15分钟,足三里和三阴交每次20分钟,经期前一周开始灸,连续三个月,应该能缓解。”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艾火燎原:我的中医传承笔记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艾火燎原:我的中医传承笔记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