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草堂的晨光来得比城里早半个时辰。天刚蒙蒙亮时,青石板缝里还嵌着昨夜的露珠,沾着艾绒碎屑的竹筛就已经摆在了堂屋门口——陈小雨蹲在筛子旁,正用竹耙细细翻动新采的艾草,翠绿的叶片上还挂着晨雾的湿气,被初升的太阳一照,泛着细碎的金光。堂屋的木门“吱呀”一声被推开时,她正低头捡出混在艾草里的草梗,鼻尖先嗅到了一股熟悉的消毒水味,抬头就看见苏清瑶背着双肩包站在门槛外,白色实验服的衣角沾着点未干的露水,显然是从医院宿舍直接赶过来的。
“清瑶姐,你咋这么早?”陈小雨直起腰,竹耙往筛子边一靠,指了指堂屋内侧,“林哥在整理爷爷的医案呢,赵爷爷刚在后院把三年陈的艾绒翻晒完,正擦艾灸盒呢。”她说话时,一阵带着清苦的艾香从后院飘过来,和苏清瑶身上的消毒水味撞在一起,竟奇异地融合成一种既清冽又温润的气息——那是百草堂独有的味道,是传统草药与现代医学的初次碰撞,也是苏清瑶此刻心境的写照。
苏清瑶没立刻进门,目光先扫过门口的竹筛。她做过半年的艾绒成分检测实验,一眼就看出筛子里的艾草是后山阳坡的头茬艾:叶片厚实,叶背的白色绒毛浓密,边缘的锯齿锋利且有韧性。“这是昨天采的?”她蹲下身,指尖轻轻捏起一片艾叶,指腹摩挲着叶背的绒毛,“绒毛里的挥发油含量最高,但要晒足七天才能留住药性,你们昨天采的话,今天就翻晒是不是太早了?”
陈小雨眼睛一亮:“清瑶姐你懂这个啊!林哥说爷爷传下来的法子,头茬艾采回来要先‘摊晾’一天,把表面的露水沥干,再翻晒,这样不容易霉变。你看——”她指着竹筛边缘的几片艾叶,“这片叶子有点蔫,就是露水没沥干就晒了,林哥让我挑出来单独晾着呢。”苏清瑶点点头,心里却泛起一丝不易察觉的抵触:这些“老法子”确实有道理,但没有实验数据支撑,始终让她觉得不够严谨——就像昨天铜人巷交流会上,林墨用十年陈艾治好马晓宇的三阴俱虚,她在实验室测过那艾绒的有效成分含量,确实比三年陈艾高两倍,但林墨说的“凭手感辨艾绒年份”,她始终觉得是“经验主义”,算不上科学。
堂屋内侧的红木案前,林墨正低头翻着一本蓝布封皮的医案。案几上摆着个半旧的铜制穴位模型,模型上的经络线条被磨得发亮,几个常用穴位处还嵌着细小的铜钉——那是祖父当年教他认穴时用的教具,铜钉标注的都是实战中最常用的“特效穴”,和苏清瑶图谱上的标准穴位标注有细微差别。听到门口的动静,林墨抬头,看见苏清瑶站在门口,手里攥着本《针灸穴位图谱》,封面的折角处还夹着张实验报告纸,不用看也知道,她是来“较真”的。
“清瑶来了,坐。”林墨放下手里的医案,指了指案几旁的木凳,陈小雨已经机灵地泡了杯艾草茶端过来,青瓷茶杯里飘着几片干艾叶,茶汤呈淡绿色,带着淡淡的清香。苏清瑶接过茶杯,却没喝,把图谱和实验报告纸往案几上一放,指尖先点在实验报告的数据分析栏:“昨天马晓宇的检测数据出来了,十年陈艾的桉叶素含量是3.2%,三年陈艾是1.5%,新艾只有0.8%,这和你说的‘陈艾药性足’吻合。”她顿了顿,话锋一转,指尖移到图谱上的一页生僻穴位,“但林墨,数据能说明艾绒的药性,却说明不了你的取穴逻辑。昨天你给马晓宇灸脾俞穴时,比图谱上的标准位置偏下0.5寸,你说是‘根据他的体型调整’,可解剖学上,脾俞穴的定位是‘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体型差异影响的是旁开距离,不是上下位置——你能解释清楚这个偏差的科学依据吗?”
林墨没立刻回答,拿起案几上的铜制穴位模型,指尖指着脾俞穴的位置:“你看这个模型,祖父在脾俞穴下方0.5寸处也嵌了个铜钉,标注着‘虚证补位’。”他翻开刚才看的医案,指着其中一页泛黄的笔记,“祖父记过五十多个三阴俱虚的病例,其中三十多个体型偏瘦的患者,灸脾俞穴时往下偏0.5寸,见效更快。他说‘瘦人脊骨露,穴位随骨移’,虚证患者的脏腑位置会比常人稍沉,取穴时要跟着骨缝走,不是死卡棘突数。”
苏清瑶皱起眉,拿出手机翻出解剖学图谱:“可解剖学显示,脾的位置不会因为体型偏瘦就下移,脊神经的分布也固定在棘突两侧,你说的‘随骨移’没有解剖依据。”她把手机往林墨面前一递,语气里带着实验室研究时的严谨,“我做过穴位定位精准度的实验,偏差超过0.3寸,刺激的神经分支就会不同,疗效也会打折扣。昨天马晓宇见效快,可能是艾绒药性足的巧合,不是取穴偏差的功劳。”
“是不是巧合,试试就知道。”林墨没反驳,从案几抽屉里拿出个小小的布包,里面装着几根不同年份的艾绒,“你随便说个穴位,我定位,你用你的检测仪测,看偏差多少,再找个患者试试疗效,比空说理论管用。”他的语气很平和,没有丝毫被质疑的不悦,这反而让苏清瑶更不服气——她最讨厌这种“经验大于理论”的态度,仿佛她多年的实验室研究和解剖学知识,在“实战经验”面前不值一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艾火燎原:我的中医传承笔记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艾火燎原:我的中医传承笔记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