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时分,陈小雨提着一个保温桶走进百草堂,脸上带着甜甜的笑容。“林哥,赵爷爷,我妈让我给你们送午饭来了。”小姑娘打开保温桶,里面是两荤两素:红烧肉、清蒸鱼、炒时蔬、凉拌黄瓜。“我妈说,赵爷爷教林哥读书辛苦,得补补身子。”
赵铁山看着热气腾腾的饭菜,笑着说:“小雨妈妈真是有心了。你看这饭菜,红烧肉性温,属阳;清蒸鱼性平,属阴阳调和;炒时蔬性凉,属阴;凉拌黄瓜性寒,属阴。搭配得正好,既补营养,又不燥热,这就是生活里的中医智慧。”
陈小雨听得眼睛亮晶晶的:“赵爷爷,我也能学中医吗?我想跟着你们一起保护大家的健康。”
“当然可以。”林墨摸了摸她的头,“等你再长大一点,我教你认草药、辨穴位,咱们一起把百草堂办好。”
小姑娘用力点头,拿起筷子夹了一块鱼肉递给林墨:“林哥,你快吃,吃完继续读书,以后当个厉害的中医。”
午饭过后,林墨小憩了半个时辰,养足精神准备学习脉象。赵铁山带着他来到前堂,让他坐在椅子上,伸出手腕。“脉诊讲究‘三部九候’,寸、关、尺三部,每部有浮、中、沉三候。”老中医的手指搭在林墨的手腕上,“你先感受我的手指,体会什么是‘浮脉’,什么是‘沉脉’。”
林墨屏住呼吸,感受着赵铁山手指的力度。起初,手指轻轻搭在皮肤上,能清晰地感受到脉搏的跳动,轻快而有力,这是“浮脉”;接着,手指稍稍用力,脉搏的跳动变得沉稳,像是从深处传来,这是“中脉”;最后,手指用力按压,脉搏的跳动依然清晰,厚重而有力,这是“沉脉”。
“现在换你摸我的脉。”赵铁山换了个姿势,让林墨的手指搭在自己的手腕上。林墨学着赵铁山的样子,轻轻按压,却只感觉到一片模糊的跳动,分不清浮沉迟数。“别急,慢慢来。”老中医安慰道,“脉诊是个慢功夫,得天天练,才能摸出门道。你先感受自己的脉,记住这种感觉,再对比别人的脉,就能发现差异。”
林墨点点头,将手指搭在自己的手腕上。午后的阳光温暖而柔和,透过窗户洒在他的身上。他闭上眼睛,专注地感受着脉搏的跳动,脑海里浮现出赵铁山讲过的阴阳五行道理。脉搏的轻快与沉稳,不正是阴阳的体现吗?
不知不觉间,夕阳西下,染红了半边天空。林墨放下手腕,脸上带着一丝疲惫,却也透着满满的收获。“赵叔,我好像能分清浮脉和沉脉了。”他兴奋地说,“浮脉就像木漂在水上,轻快有力;沉脉就像石沉在水底,沉稳厚重。”
“不错不错,进步很快。”赵铁山满意地点点头,“明天我们接诊两位失眠患者,都是年轻人,症状相似,但证型不同,正好让你实践一下阴阳辨证的道理。记住,中医治病,辨证为先,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林墨用力点头,心中充满了期待。他翻开赵铁山的手抄本,在扉页上写下:“阴阳五行,不离生活;医道传承,贵在践行。”夕阳的余晖洒在纸上,那些文字仿佛被镀上了一层金光,照亮了他的中医传承之路。
晚饭过后,林墨没有回家,而是留在百草堂整理笔记。他将赵铁山讲的阴阳五行道理,结合生活中的案例,一一记录下来,画上简单的示意图,方便记忆。案头的艾草香袅袅升起,与墨香交织在一起,形成一股独特的气息。
夜深了,百草堂里静悄悄的,只有林墨写字的沙沙声。他抬头望向窗外,月光如水,洒在老城区的青石板路上。远处传来几声犬吠,更显夜的静谧。林墨揉了揉酸涩的眼睛,合上笔记本,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坚定。
他知道,中医传承之路漫长而艰辛,阴阳五行只是入门的基础,后面还有脉象、舌苔、经络、方剂等无数知识等着他去学习。但他不再迷茫,因为他明白,中医不是晦涩的理论,而是融入生活的智慧,是守护健康的力量。
躺在床上,林墨闭上眼睛,脑海里一遍遍回放着赵铁山讲过的案例,感受着阴阳五行的相生相克。他仿佛看到,那些曾经抽象的理论,正慢慢转化为治病救人的能力,在他的心中生根发芽。
这一夜,林墨睡得格外安稳。他梦见自己站在百草堂的药圃里,周围的草药都变成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薄荷告诉他什么是“阴”,艾草告诉他什么是“阳”,五行的相生相克在他眼前形成一幅流动的画面。他伸出手,想要触摸那些草药,却突然惊醒。
天刚蒙蒙亮,林墨就起床了。他洗漱完毕,来到前堂,发现赵铁山已经在赵铁山已经在整理药材。“小子,起得挺早。”老中医笑着说,“看来昨晚睡得不错,今天精神头这么足。”
“赵叔,我梦见草药说话了。”林墨笑着说,将自己的梦境告诉了赵铁山。
老中医听完,捋了捋胡须:“这是好事,说明你已经把中医的道理放在心里了。所谓‘医者,意也’,当你真正用心去感受,去理解,自然就能与药材相通,与病症对话。”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艾火燎原:我的中医传承笔记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艾火燎原:我的中医传承笔记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