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立刻爽快地答应:“我愿意!能为传承中医做贡献,能让更多人知道鹤年兄和婉清小姐的事迹,是我的荣幸!”
从酒店回来,林墨和苏清瑶、苏曼丽就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中医抗战纪念馆。他们第一时间联系了当地文旅局,详细说明了纪念馆的筹建初衷和规划,文旅局非常支持,很快批准了申请,划拨了老君山脚下一栋闲置的老式建筑作为纪念馆场地。
传承班的学生们得知消息后,也纷纷主动报名帮忙,利用课余时间整理战地医记和信件,扫描归档后制作成展览展板;周明远教授和王教授也主动提出担任学术顾问,帮忙撰写展览序言,梳理中医抗战的历史脉络。
与此同时,百草堂的日常诊疗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这天,一位特殊的患者走进了店里,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名叫刘伟,穿着一身救援制服,眼神躲闪,神色憔悴。“林大夫,我听说中医能调理情绪,就想来试试。”刘伟坐在诊疗椅上,声音低沉,“我在一次大楼倒塌救援中受了伤,之后就一直失眠、焦虑,甚至会出现幻觉,西医治疗了半年,效果一直不太理想。”
林墨仔细给他诊脉,脉象弦紧,舌苔薄白,是典型的肝气郁结、心神不宁。他想起祖父医案里“艾灸配情志疏导”的记载,又结合战地医记里的安神灸法,心里有了明确的方案。“你这情况适合温和灸,”林墨轻声说道,“我给你灸太冲、内关、神门、百会这几个穴位,能疏肝理气、宁心安神。另外,如果你愿意,不妨跟我说说救援时的情况,有时候把心里的事说出来,也是一种治疗。”
刘伟沉默了片刻,缓缓打开了话匣子:“那天我们接到报警,说一栋老旧大楼突然倒塌,里面有被困群众。我们立刻冲进去救人,就在我把一个小女孩抱出来的瞬间,余震发生了,一块预制板掉了下来,砸在了我的腿上。我眼睁睁看着旁边的战友被埋在废墟里,却无能为力……”
他一边说一边流泪,林墨静静地听着,时不时点头回应,没有打断他。苏清瑶在一旁熟练地点燃艾条,对着刘伟的穴位轻轻施灸。淡淡的艾香袅袅升起,混合着店里的草药气息,刘伟的情绪渐渐平复下来。
“谢谢你愿意听我说这些,”刘伟擦了擦眼泪,脸上露出了久违的轻松,“这些话我从来没跟别人说过,心里一直憋着,现在说出来,感觉好多了。”林墨笑着说:“以后要是心里不舒服,随时可以来店里,我听你说。艾灸调理身体,倾诉疏导心情,双管齐下,效果会更好。”
接下来的一个月,刘伟每周都会来百草堂两次,林墨每次都会给他施灸,然后耐心听他倾诉。渐渐地,刘伟的睡眠质量明显改善,焦虑情绪也减轻了不少,脸上终于重新露出了笑容。“林大夫,太谢谢你了,”刘伟最后一次来复诊时,眼神明亮了许多,“我现在能正常工作和生活了,还重新归队参加救援了。”
看着刘伟充满活力的背影,林墨更加坚信,中医不仅能治疗身体的疾病,更能治愈心理的创伤,这正是祖父所说的“治疾先治心”的真谛。
中医抗战纪念馆的筹备工作进展顺利。经过两个多月的整理和布置,纪念馆终于迎来了开馆日。当天来了很多人,有几位和周卫国老人一样的抗战老兵,有中医界的专家学者,有闻讯而来的媒体记者,还有附近的村民和百草堂的老患者。
周卫国老人作为名誉馆长,身着整洁的中山装,发表了感人至深的讲话:“七十多年前,鹤年兄和婉清小姐用中医的智慧拯救伤员;七十多年后,他们的后人用中医服务百姓、传承文化。中医的艾火,从未熄灭,这种医者仁心、家国同心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林墨也上台发言:“今天,中医抗战纪念馆正式开馆,我们不仅是为了纪念祖父和苏奶奶,更是为了传承他们的精神。我们会把纪念馆打造成中医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让更多人了解中医的历史、感受中医的魅力,让这份跨越时空的医者情怀一直传递下去。”
开馆仪式结束后,大家纷纷走进纪念馆参观。看着展板上的老照片、泛黄的信件和战地医记复印件,听着志愿者们的详细讲解,不少人都流下了感动的眼泪。一位来自海外的中医爱好者,在留言簿上写道:“中医不仅是一门医术,更是一种精神,一种跨越国界、跨越时空的大爱力量。”
就在纪念馆开馆的同时,海外中医分馆也传来了好消息。周明远教授打来电话,语气中满是兴奋:“林墨,海外分馆的艾灸培训课程非常受欢迎,已经培养出一百多名合格的艾灸师,不少学员还在当地开设了中医诊所,把艾灸技法和中医文化传播到了更多地方。”
“还有一个好消息要告诉你,”周明远教授停顿了一下,“国际中医药联盟想邀请你担任副主席,负责全球中医艾灸的推广和标准化工作,这是对你医术和传承精神的高度认可,也是中医走向世界的重要机遇。”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艾火燎原:我的中医传承笔记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艾火燎原:我的中医传承笔记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