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日子里,医疗队分成两组行动。林墨和苏清瑶负责为重症患者治疗,赵铁山和林小婉则带着村民们制作艾条和消毒水,林小婉的奶奶则挨家挨户为村民们发放解蛊草药包。陈小雨则用直播记录下这一切,镜头里,村民们跟着队员们学习制作艾条,孩子们拿着小小的艾条好奇地观察,偶尔传来的笑声让紧张的抗疫氛围多了几分温暖。
经过一周的努力,感染 “蛊疮” 的患者病情逐渐好转。卡玛的高烧退了,伤口也开始结痂,她拿着自己画的画送给林墨,画上是一个拿着艾条的中国人,周围环绕着许多小爱心。奥马尔看着这一幕,感慨地说:“中医不仅治好了村民的病,更拉近了我们和中国人民的距离。等疫情结束,我一定要去中国,到百草堂好好学习艾灸技法!”
就在医疗队准备返程时,林小婉在红树林附近发现了一块奇怪的石碑。石碑上刻着与《海外艾考》中相似的纹路,还有一些看不懂的象形文字。林墨赶紧拿出祖父的古籍对比,发现这些纹路竟然是古代中医治疗 “蛊疮” 的穴位图,而象形文字则记载着 “艾生于海,可解百蛊” 的秘密。
“原来这里的红树林里生长着野生艾草!” 苏清瑶兴奋地说,“我们可以采集一些种子带回中国,和灵艾杂交培育,说不定能培育出更适合在湿热地区生长的艾草品种。” 林墨点点头,小心翼翼地采集了一些艾草种子,放进特制的密封袋里 —— 这不仅是中医的新资源,更是中非友谊的见证。
返程前,奥马尔代表当地政府为医疗队颁发了 “国际人道主义勋章”。在送行的人群中,林墨看到了许多熟悉的面孔:曾经卧床不起的老人能拄着拐杖走路了,皮肤溃烂的孩子能笑着奔跑了,村民们手里拿着自制的艾条,用不太标准的中文喊着 “谢谢中国”。
飞机起飞时,林墨看着窗外渐渐缩小的肯尼亚大地,心里突然涌起一股强烈的自豪感。他打开祖父的《海外艾考》,在扉页上写下一行字:“艾火无国界,中医暖人心。” 苏清瑶靠在他身边,轻声说:“这次回来后,我们可以申请一个‘中医海外推广项目’,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中医,让艾火真正燎原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回到百草堂,林墨第一件事就是将从肯尼亚带回的艾草种子种进后院的试验田。他按照祖父古籍里的方法,将种子与灵艾种子混合播种,每天亲自浇水、施肥。陈小雨则忙着整理援非的视频素材,制作成 “中医援非纪录片”,在网上发布后很快就登上了热搜,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表示想要加入中医传承的队伍。
几天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领导亲自来到百草堂,为医疗队颁发了 “中医国际交流先进集体” 的荣誉证书。领导握着林墨的手说:“你们在非洲的表现,让世界看到了中医的魅力和价值。接下来,国家会加大对中医海外推广的支持力度,希望你们能继续发挥带头作用,让中医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就在林墨和团队沉浸在荣誉的喜悦中时,林小婉突然发现《海外艾考》的最后几页夹着一张泛黄的信纸 —— 是祖父写给一位 “南洋老友” 的信,信中提到 “在苏门答腊岛发现了一种‘海底艾’,能解百蛊,却被当地的‘守艾族’守护,若能得到这种艾草,可解全球瘴气之毒”。
林墨看着信中的内容,心里泛起一阵涟漪。他想起肯尼亚红树林里的石碑和野生艾草,突然意识到,祖父当年可能已经发现了海外艾草的秘密,只是因为某些原因没能将 “海底艾” 带回国内。苏清瑶也兴奋地说:“我们可以申请去苏门答腊岛考察,寻找‘海底艾’,如果能成功,不仅能丰富中医的药材资源,还能为全球防治瘴气类疾病提供新的方法!”
赵铁山则有些担忧:“‘守艾族’既然守护着‘海底艾’,肯定不会轻易让外人接触。我们得做好充分的准备,不仅要带上足够的物资,还要了解当地的习俗和文化,避免产生冲突。” 林小婉的奶奶则从怀里掏出一个平安符:“这是用灵艾和朱砂制成的,能驱邪避灾,到时候我们每人带一个,保平安。”
就在团队积极筹备苏门答腊岛考察之行时,陈小雨收到了一个匿名包裹。包裹里没有寄件人信息,只有一本破旧的牛皮笔记本和一张地图。笔记本里的字迹潦草,记录着一个神秘组织 “天枢余部” 的阴谋:“他们想要夺取‘海底艾’,用其炼制‘蛊王’,控制全球的艾草资源。” 地图上则用红笔标注着 “海底艾” 的位置和 “守艾族” 的聚居地。
林墨看着笔记本里的内容,脸色变得凝重起来。他想起之前天枢药业的种种恶行,意识到这次苏门答腊岛之行绝不会轻松。苏清瑶则冷静地分析:“我们得提前联系当地的中医协会,寻求他们的帮助。另外,我们可以将‘天枢余部’的阴谋告知当地警方,让他们协助我们保护‘海底艾’。”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艾火燎原:我的中医传承笔记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艾火燎原:我的中医传承笔记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