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日头升高,义诊进入尾声。收拾器械时,陈小雨发现宣传册已经全部发完,保温箱里的艾绒柱也所剩无几。她望向窗外,几个刚做完艾灸的老人正坐在长椅上聊天,脸上洋溢着轻松的笑容。其中一位大叔举起保温杯:小林大夫,这是我自己泡的枸杞菊花茶,您尝尝!
林秋白接过杯子,琥珀色的茶汤里,枸杞和菊花沉沉浮浮。他突然想起师父临终前的话:行医者,当怀菩萨心肠,施岐黄妙术。 此刻晨雾散尽,阳光正好,这不就是他一直追寻的中医理想吗?用一根银针、一柱艾草,连接起医患之间的信任与温暖。
林医生,该回诊所了。 陈小雨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两人推着空车往回走,身后传来社区工作人员的感谢声。路过王大爷的豆腐脑摊时,老人又塞给他们两个荷叶包:刚出锅的粽子,红枣馅儿的,带着路上吃!
夕阳把他们的影子叠在一起,拖得很长很长。陈小雨望着林医生白大褂上沾着的艾灰,突然觉得这些不起眼的痕迹,比任何勋章都珍贵。或许这就是中医的魅力吧 —— 在日复一日的义诊中,在一碗碗温热的豆腐脑里,在一次次耐心的问诊间,传承着千年的智慧,也传递着人间的温情。
当暮色笼罩百草堂时,陈小雨正在整理义诊记录。林秋白翻看着厚厚的病历本,突然说:下周三伏天,我们再加一场义诊吧。 女孩抬头,窗外的月亮已经升起,清辉洒在青石板上,像是为下一次的相聚铺上了银色的请柬。
林墨拎着铜制灸盘和分装袋,里面是按比例调配好的艾绒 —— 三分新艾混七分陈艾,还掺了少量晒干的薄荷碎,按祖父医案里的说法,“夏至灸加薄荷,能清暑气,补而不燥”。赵铁山跟在后面,肩上扛着个折叠桌,桌腿上还缠着去年义诊时用的红布,“你爷爷当年去乡下义诊,就靠一张桌子、一筐艾条,治好了半个村子的人”。
社区活动中心的院子里已经聚了不少人,大多是提着菜篮的老人,还有几个抱着孩子的年轻妈妈。看见林墨他们过来,卖菜的王阿婆率先迎上来,手里还拎着个保温桶:“小林医生,我煮了绿豆汤,你们义诊累了好喝。” 她转头朝人群喊,“这就是林鹤年先生的孙子,手艺好得很,我夏天穿两件衣服的毛病就是他治好的!”
人群里立刻起了骚动。有人好奇地凑过来看灸盘,有人翻着陈小雨递来的宣传册,也有人小声嘀咕:“这么年轻,能行吗?”“还是去医院靠谱,艾灸能治什么病?”
林墨没在意这些质疑,跟着赵铁山把桌子摆好,金属折叠桌在石板路上发出细微的摩擦声。陈小雨抱着三脚架从车里钻出来,防晒袖套滑落半截,露出小臂上被晒出的明显分界线。她边调试手机支架边絮叨:林医生,等会儿施灸的时候我多拍几个镜头,剪个短视频发网上,肯定能吸引更多年轻人来学节气灸。 镜头前的补光灯突然亮起,刺得林墨眯起眼睛,他望着社区广场上逐渐聚集的人群,注意到几个穿着太极服的老人正指着义诊台窃窃私语。
第一个坐下的是位头发花白的老爷子,深蓝色中山装袖口磨得发亮,右手拄着雕花木拐杖,每走一步都伴随着关节处令人揪心的吱呀声。林墨连忙起身搀扶,触到老人嶙峋的手肘时,仿佛握住了一截干枯的树枝。小伙子,能治关节炎不? 老爷子掀开裤腿,膝盖肿得像发面馒头,皮肤泛着不正常的青紫色,密布的老人斑在浮肿的皮肤上显得格外突兀,医院说我这是退行性关节炎,要换关节,我这把老骨头哪经得起折腾。
林墨半跪在冰凉的地面上,手指轻轻按压患处。老人疼得倒抽冷气,膝盖周围的肌肉下意识地紧绷。您这寒湿入体太严重了。 林墨掏出随身携带的银针包,我先用温针灸疏通经络,再配合隔姜灸驱寒,不过得按疗程来。 他从药箱里取出生姜,用锋利的小刀切成均匀的薄片,每片都细心地扎出细密的小孔。
陈小雨的镜头对准林墨的动作,手机麦克风收录着银针刺入皮肤时轻微的 声。老人的眉头拧成疙瘩,豆大的汗珠顺着皱纹沟壑滚落。忍一忍,通则不痛。 林墨点燃艾条,橘红色的火苗在风中轻轻摇曳,温热的气息渐渐包裹住患处。随着艾烟袅袅升起,老人紧绷的身体慢慢放松下来,发出一声绵长的叹息。
围观的人群中传来议论声。穿碎花衬衫的大妈扯着同伴的袖子:这靠谱吗?我听说针灸不当会扎坏神经。 戴金丝眼镜的退休教师推了推眼镜:《黄帝内经》记载 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夏至阳气最盛,正是冬病夏治的好时机。 争论声中,林墨始终专注地调整着艾条的高度,灰烬簌簌落在隔热垫上。
施灸过半,老人突然颤抖着抓住林墨的手腕:小伙子,我感觉膝盖没那么僵了! 他试着轻轻屈伸关节,虽然依旧疼痛,但活动幅度明显增大。人群中爆发出一阵惊叹,几个原本在观望的居民开始往前挤。穿运动服的年轻人举着手机直播:家人们看,这是真的有效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艾火燎原:我的中医传承笔记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艾火燎原:我的中医传承笔记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