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武二年的冬天,来得格外早,也格外冷。
凛冽的寒风卷过中原,也吹拂着益州险峻的关山。
当彭城朝廷正全力应对西凉易主、青徐复叛、荆襄胶着的三面烽烟时,这片被誉为“天府之国”的西南腹地,其动向也牵动着天下棋局中每一方势力的神经。
益州牧刘璋,性暗弱,多疑忌。
其麾下文武,大致分为两派:
以别驾张松、军议校尉法正为首的一批士人,对刘璋的庸碌深感失望,暗地里寻求明主,意图另投他处;
而以治中从事黄权、帐下司马张任为首的将领及部分本土士族,则倾向于保境安民,维持益州现有局面。
曹操西凉大捷,韩遂归附的消息传来,成都州牧府内一片哗然。
“曹公神武,一举而定西凉,声威震于天下!
今朝廷困于三面,自顾不暇,实乃天赐良机!
使君当速遣使结好曹公,互为奥援,则益州可保无虞矣!”
张松手持曹操暗中送来的、许以高官厚禄的密信,在刘璋面前极力鼓吹。
他相貌矮小,言辞却极富煽动力。
黄权闻言,立刻出言反对:
“不可!曹操名为汉臣,实为汉贼!
逼君行为,天下共知!
我益州乃汉家疆土,岂能与国贼勾结?
且曹操势大,若引其入蜀,恐请神容易送神难!
届时,使君将置于何地?”
张任也沉声道:
“黄从事所言极是。
况朝廷虽暂处下风,然据有河北、中原大部,根基深厚,蔡琰女主虽非雄主,然其帐下贤才,亦不可小觑。
此时贸然结曹,若朝廷缓过气来,我益州首当其冲!”
刘璋坐在主位,面色犹豫,手指不断摩挲着案几边缘。
他既畏惧曹操的兵威,又担心引狼入室,更对朝廷存有一丝渺茫的敬畏。
益州,这块肥肉,在乱世中想要独善其身,已是难上加难。
就在刘璋举棋不定之际,两路风尘仆仆的使者,几乎同时抵达了成都。
一路,持曹操符节,以天子名义,加封刘璋为“镇西将军、益州牧”,并带来大量金帛,言辞恳切,邀其“共扶汉室”,共同“清君侧”。
另一路,则持彭城朝廷蔡琰与皇帝刘协的正式诏书,重申刘璋益州牧的地位,并加封其“仪同三司”,赏赐亦是不菲。
使者更是带来了蔡琰的一封亲笔信。
信中并未苛责刘璋之前的观望,反而温言抚慰,称赞其父刘焉镇守益州的功绩,强调朝廷始终视益州为汉室肱骨,并“不经意”地提及,朝廷已知晓曹操细作在益州的活动,望其明辨忠奸,勿为所惑。
两封诏书,两份厚礼,两种截然不同的前途,摆在了刘璋面前。
曹操的使者咄咄逼人,带着西凉新胜的威势;
朝廷的使者则不卑不亢,依托着汉室正统的名分和大国底蕴。
成都的局势,瞬间变得微妙而紧张。
张松、法正等人更加活跃,频繁与曹操使者密会。
而黄权、张任等人则加紧城防,对曹操使者一行严密监视。
消息传回彭城,已是深冬。
“益州……终于也卷进来了。”
蔡琰看着刘晔呈上的密报,语气平静,眼中却闪烁着计算的光芒。
她对刘璋的犹豫不决早有预料,曹操的插手也在情理之中。
关键在于,如何将益州这股力量,或者说,至少不让它完全倒向曹操。
“主公,刘璋暗弱,恐为张松等小人蛊惑,投靠曹操。”
徐庶面露忧色,“若益州有失,则我军将彻底被曹操势力从西、南两个方向包围,形势更加不利。”
庞统却眼中精光一闪:
“未必!刘璋虽弱,但其麾下如黄权、张任者,并非庸才,且益州士族多念汉室旧恩。
曹操势大,反而可能激起其自保之心。
统有一计,或可令刘璋不敢轻易倒向曹操!”
“士元有何妙计?”诸葛亮问道。
“遣一员上将,统精兵数千,进驻汉中!”
庞统语出惊人,“汉中张鲁,虽名义上臣服朝廷,然其‘五斗米道’割据已久,首鼠两端。
我军进驻汉中,一可震慑张鲁,使其不敢妄动;
二可向刘璋展示朝廷军威,让其知晓,朝廷有能力随时兵临益州!
此为‘假途灭虢’之势,刘璋岂能不惧?
其三,若西凉有变,我军亦可自汉中出兵,侧击韩遂!”
诸葛亮沉吟道:
“士元此计,虽险,却可收奇效。
然人选需慎之又慎。
统兵者需智勇兼备,既能镇住张鲁,又能把握分寸,不至真的与刘璋开衅。”
蔡琰听着两位谋士的争论,心中飞速权衡。
进驻汉中,无疑是一步险棋,可能逼迫刘璋彻底倒向曹操,但也可能吓住他,让他继续观望。
关键在于度和人选。
“汉中……确是一步好棋。”
蔡琰缓缓道,“但,不是现在。”
众人皆看向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重生三国,请叫我蔡文帝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重生三国,请叫我蔡文帝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