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内的沉寂被郭嘉一声轻微的咳嗽打破。
他睁开眼,眸中之前的凝重已被一种洞察全局的锐利所取代。
他缓缓站起身,步履虽显虚浮,但声音却异常清晰坚定,如同利剑出鞘。
“孙伯符重伤,非是危机,实乃天赐良机!”
他一字一顿,目光扫过面露诧异的徐庶与刘晔,最终落在蔡琰身上,
“此一变局,恰可助我破解北地危局,甚至……重塑江南格局!”
“奉孝,此言何解?”
徐庶急忙问道。
刘晔也凝神屏息,等待郭嘉的高论。
郭嘉走回舆图前,手指先重重落在代表江东的位置:
“孙策若亡,江东必乱。
其弟孙权年幼,威望不足,虽有张昭、周瑜辅佐,然内部山越未平,庐江李术、豫章华歆等辈是否真心归附犹未可知。
更遑论,那些追随孙策征战多年的老将,如程普、黄盖,是否甘愿屈居一少年之下?此乃江东最大之隐患。”
他的手指随即划向北方:
“而此刻,袁绍注意力全在河内,意图一举南下。
他绝不会因千里之外孙策的生死而改变其既定战略。
这意味着,在至少一两个月内,江东的动荡,无法被袁绍有效利用,反而……给了我们操作的空间。”
“操作?”
蔡琰若有所思,“奉孝是说,趁此机会,插手江东?”
“非是直接插手,而是引导,亦是交易。”
郭嘉的嘴角再次浮现那抹算计的微笑,
“我们要让曹操,心甘情愿地为我们分担北方的压力,甚至……与我们形成短暂的同盟。”
他看向徐庶:“元直,派往许昌的使者,策略需变。
不再仅仅是‘以利诱之’,更要‘以势导之’。
你亲自挑选的心腹,需向曹操陈明三点利害。”
“其一,江东剧变,荆州压力骤减。
刘表可抽调部分江夏兵力北援南阳,甚至威胁曹操侧后。
若曹操此时仍执着于在司隶与我朝廷纠缠,或对袁绍南下作壁上观,则其必将陷入南(荆州)北(袁绍)西(我朝廷)三面受敌之绝境!”
“其二,朝廷愿与曹操达成临时默契,甚至有限度的合作。
合作基础便是:共抗袁绍。
朝廷可默认曹操对司隶部分区域的控制,并承诺在袁绍南下期间,兖州、青州方向不对其用兵。
而曹操,必须立即在官渡、延津一带集结重兵,做出随时可能北上攻击袁绍冀州腹地的姿态,迫使袁绍分兵防备,减轻河内压力。”
“其三,”郭嘉声音压低,带着一丝诱惑,
“朝廷可默许,甚至暗中支持曹操,趁江东内乱之初,南下经略淮南!孙策重伤或亡,其淮南驻防必然松动,此乃曹操扩张势力,获取淮南粮仓之天赐良机!
相比于与袁绍硬碰硬,夺取相对空虚的淮南,风险更小,收益更大!”
徐庶听得眼中异彩连连:
“妙啊!奉孝!
此乃驱虎吞狼,祸水南引之策!
将曹操的注意力从朝廷和司隶,部分转移到淮南和袁绍身上!
如此一来,北线压力大减,而我朝廷则可坐山观虎斗!”
刘晔却仍有疑虑:
“曹操多疑,岂会轻易相信我朝廷?
若他假意应承,实则按兵不动,坐视袁绍攻我河内,又当如何?”
郭嘉成竹在胸:
“所以,我们需要一份‘投名状’,也需要一个让他无法拒绝的‘保障’。”
他转向蔡琰,神色郑重,“主公,此事需您亲自修书一封,以朝廷执政、主公之名义,致信曹操。
信中不必言及具体盟约,只叙旧谊,感慨时局艰难,表达朝廷愿与曹公暂息兵戈,共御国贼(指袁绍)之期望。
言辞需恳切,姿态可放低,以安其心。”
他顿了顿,继续道:
“同时,我们立刻释放善意。
可令赵云部五千骑,不再仅仅是做出姿态,而是切实向延津方向移动,与曹操即将集结的部队形成掎角之势。
再将我们在邺城散播袁尚、袁谭不合的流言,通过特定渠道,‘分享’给曹操的细作。
让他看到我朝廷合作之诚意,以及……河北确实有机可乘。”
“至于保障……”
郭嘉眼中闪过一丝冷光,“若曹操依旧首鼠两端,那我便行‘断尾求生’之策。
可密令徐晃,若袁绍攻势太猛,而曹操援军不至,可佯装不敌,放弃部分河内城池,将袁绍兵锋……直接引向曹操的颍川!届时,火烧到他家门口,看他救是不救!”
蔡琰闻言,深吸一口气,她知道郭嘉此计已是将各方心态、利益算计到了极致。
她不再犹豫,决然道:
“便依奉孝之言!本宫即刻修书。
元直,使者人选、行程务必周密。
子扬,舆论、外交之事,全力配合。”
“属下遵命!”
徐庶、刘晔齐声应道。
新的指令更加迅速隐秘地传达下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重生三国,请叫我蔡文帝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重生三国,请叫我蔡文帝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