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城的初雪,比往年来得更早一些。
细碎的雪沫子随着北风打着旋,落在行宫翘起的飞檐上,落在肃立甲士的肩甲上,也落在郭嘉微微仰起的苍白面容上。
他独立于廊下,望着这天地间初次妆点的素白,那双洞悉世情的眼眸里,少了几分运筹帷幄的锐利,多了几许常人不易察觉的疲惫与柔和。
殿内,炭火烧得正旺,驱散了冬日的严寒。
蔡琰端坐案前,正批阅着各地送来的奏报,主要是关于新纳三郡及济南国的安置进展。
国渊、枣祗等人能力出众,政令推行比预想中更为顺利,减税令和屯田策如同甘霖,迅速抚平了战争带来的创伤,新附之民对“王师”的认同感与日俱增。
然而,庞杂的政务依旧堆积如山,让她秀美的眉宇间萦绕着一丝挥之不去的倦意。
“昭姬,天色已晚,这些文书明日再批不迟。”
温和的声音自身后响起,一件还带着体温的厚实裘袍轻轻披在了她的肩上。
蔡琰不用回头也知道是谁。
她放下笔,揉了揉有些发酸的手腕,轻声道:
“奉孝,你身体未愈,怎不多歇息?外面风大,小心着凉。”
郭嘉走到她身侧,拿起一份关于兖东屯田成效的简报看了看,颔首道:
“国渊、枣祗确是干才,屯田之事井井有条。看来,我们这一步险棋,算是走对了大半。”
“大半?”
蔡琰抬眼看他,“曹操那边,你拨付的粮草已按计划送达,据说曹操接到那点‘赏赐’时,脸色很是精彩。
袁绍也只是陈兵边境,未有异动。
南方……孙策那边尚无消息,但我们的使者已至襄阳,刘表态度暧昧,却也未敢怠慢。
一切不都在奉孝预料之中么?”
郭嘉摇了摇头,目光投向窗外渐密的雪幕:
“表象而已。曹操隐忍,其恨愈深;
袁绍犹豫,其势未损;
孙策不动,其锋更藏。
我们所据之地愈广,需防守之处便愈多,破绽也愈可能显现。
如今之势,恰如履薄冰,一步踏错,便是万劫不复。”
他顿了顿,看向蔡琰,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关切,“倒是你,日夜操劳,我看着……”
他的话未说完,便被殿外一阵略显急促的脚步声打断。
内侍引着一位须发皆白、精神矍铄的老者走了进来,正是蔡琰之父,当代大儒蔡邕。
“父亲?”
蔡琰连忙起身相迎,郭嘉也躬身行礼:“伯父。”
蔡邕摆了摆手,目光在女儿略显清减的脸庞和郭嘉依旧苍白的脸色上扫过,叹了口气:
“朝政固然紧要,但你们二人也需善自保重。
尤其是奉孝,仲景先生再三叮嘱需静养,岂可如此劳心劳力?”
他虽是责备,语气中却充满了长辈的关怀。
“劳伯父挂心,嘉已无大碍。”
郭嘉微笑着回应。
蔡邕在炭盆旁坐下,搓了搓手,看着并肩而立的女儿和郭嘉,眼中闪过一丝复杂。
他沉吟片刻,道:
“如今朝廷局面渐开,威加海内,此乃可喜之事。
然,国基之稳,亦需家室之安。”
他看向蔡琰,语气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
“昭姬,你与奉孝之事,拖延已久。
先前是局势不稳,无暇他顾。
如今……也该提上日程了。”
此言一出,殿内顿时安静下来,只闻炭火偶尔爆开的噼啪声。
蔡琰脸颊微不可察地泛上一抹红晕,她下意识地瞥了郭嘉一眼,见他也是微微一怔,随即垂眸不语。
他们之间,早已心意相通,并肩作战,生死相托,那份情谊早已超越寻常。
但“婚事”二字,在这乱世之中,在这肩负天下的重担之下,似乎总是被有意无意地搁置。
郭嘉轻咳一声,打破了沉默:
“伯父,如今四方未靖,曹操、袁绍虎视眈眈,南方局势一触即发。此时谈及婚嫁,恐……”
“正因局势艰难,才更需定鼎人心!”
蔡邕打断他,语气略显激动,
“你二人,一为朝廷柱石,算无遗策;
一为女中尧舜,代掌国政。
名分早定,则朝廷根基更固,亦能让那些暗中非议‘牝鸡司晨’、‘名不正言不顺’的宵小之辈彻底闭嘴!
此非私事,乃关乎国体!”
他看向郭嘉,目光锐利:
“奉孝,你智计超群,难道看不出这其中的利害?莫非……你心中尚有疑虑?”
“嘉绝无此意!”
郭嘉立刻肃容道,他看向蔡琰,目光坦诚而坚定,
“能与昭姬相伴,是嘉此生之幸。只是……恐委屈了她。”
他深知自己病体缠身,前途未卜,而蔡琰风华绝代,肩负重任,他不想因一己之私,让她再添牵绊。
蔡琰迎上他的目光,清澈的眸子里没有丝毫犹豫,她轻轻开口,声音不大,却异常清晰:
“父亲所言在理。乱世之中,更需稳定人心。我……无异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重生三国,请叫我蔡文帝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重生三国,请叫我蔡文帝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