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钜鹿客”的风波虽悄然平息,却在蔡琰心中刻下了比以往更深的印痕。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已是正月下旬,距离那个命定的二月,只剩下十数日。
她不能再满足于间接的、缓慢的影响,必须将谋划落到实处,亲自去触摸蔡家在这片土地上的脉络。
次日清晨,向母亲请安时,蔡琰并未像往常一样立刻告退回房读书,而是驻足片刻,带着几分孺慕与好奇对赵氏说:
“母亲,昨日见了外客,又听了母亲教诲,女儿深感以往只知闭门读圣贤书,却不知柴米油盐、稼穑艰辛,犹如井底之蛙,不识天地之大。近日读《汉书·食货志》,更觉民生多艰。女儿想去咱家在城外的田庄上看一看,亲眼看看春耕备耕的情形,也见识一下庄户们是如何生活的,不知母亲可否允准?”
这个请求,既符合她“好学深思”的才女形象,又显得体贴民生、关心家业,合情合理。
赵氏略一思忖,觉得让女儿见识一下家中产业也是好事,总比整日闷在闺中强。
何况是在自家田庄,安全无虞。
她便点头应允,仔细吩咐管家福伯安排好车马仆从,多派可靠护卫,今日便陪女公子去最近一处田庄走走,务必早去早回。
蔡琰心中暗喜。这是她将触角真正伸向府外、了解家族实际力量的第一步,意义非凡。
马车辘辘,驶出圉县略显斑驳的城墙。蔡琰透过细竹编织的车帘缝隙,仔细观察着道路两旁的景象。
虽是初春,万物待苏,但持续的倒春寒让田野依旧显得萧瑟。
冻土未完全消融,地表结着一层薄薄的冰凌,在稀薄的阳光下泛着冷光。
一些衣衫褴褛的农人,蜷缩在田埂背风处,就着劣质的炭火取暖,或是无精打采地清理着去岁留下的枯秆,修补着破损的农具。
他们的脸上大多看不到对新春的期盼,只有对严寒和生计的深深忧虑,一种近乎麻木的隐忍笼罩着这片土地。
她的心微微下沉。基础的薄弱,民生的凋敝,意味着整个社会的抗风险能力极差。
太平道能一呼百应,绝非偶然。
到达目的地——蔡家位于洧水下游的一处庄园。
庄头早已得到消息,带着几个管事的和少数精干庄户,在寒风中恭敬等候。
蔡琰在福伯和婢女阿禾的搀扶下走下马车,目光平静地扫过众人。
与年前巡视过的那处庄园相比,这里的庄户们面色更为憔悴,衣衫也更显破旧。
她并未急于发表意见,而是在庄头的引导下,先是像模像样地查看了越冬小麦那稀稀拉拉、蔫黄可怜的苗情,仔细询问了春耕的种子、畜力准备情况。
言语间,她不经意地引用了些许《汜胜之书》里的农学知识,比如如何选种、如何利用田间杂草肥田,虽只是皮毛,却已让庄头等人刮目相看,不敢因她年幼而有丝毫怠慢。
随后,她提出想去看看庄上的库房和护卫们平日歇脚操练的地方。
庄头虽觉诧异——哪有闺阁小姐对这些感兴趣的?但女公子发话,自然遵从。
库房的情况比她预想的稍好,存粮粗略估计够庄上人口吃到夏收,但仓储方法颇为粗放,粟米直接堆在地上,虽有木板垫底,仍易受潮霉变。
护卫则更显松散,约有二三十名青壮,多是庄客子弟,平日半农半兵,训练明显不足,器械也只是普通的棍棒柴刀,仅有几把保养不善的环首刀,刀刃上甚至能看到锈迹。
巡视一圈后,蔡琰心中已有了初步的计划。
她没有立刻指手画脚,而是将庄头和李福伯请到一旁避风处,和颜悦色地说道:
“李庄头辛苦,诸位也辛苦了。我见庄户们皆很勤勉,庄头管理亦是用心。只是这水渠年久失修,库房也有些潮气,恐有损耗。护卫兄弟们守护庄园,栉风沐雨,亦是不易。”
她语气温和,先予肯定,继而话锋微转:
“这些情形,我回去后会细细禀明母亲。我们蔡家是诗礼传家,断不会亏待用心做事的人。如今外面似乎不太平,更要上下齐心,共度时艰。”
她的话既点出了问题,又给予了安抚和承诺,让李庄头等人心中忐忑稍安,连声称是,感激女公子体恤。
回府的马车上,蔡琰沉默不语,脑海中飞速整合着今日所见所闻。
粮储需改进,护卫需加强,水利需修缮……千头万绪,但核心是人和制度。
直接提出超越时代的方案是行不通的,她需要找到符合当下条件的“最优解”,并通过母亲和福伯来推行。
当晚,蔡琰再次求见母亲。这次,她带来了几卷竹简,是《管子·度地》和《史记·货殖列传》的节选。
“母亲,”她展开竹简,指着上面的字句,目光清亮:
“女儿今日去田庄,见闻颇多。尤其是这粮储之法,似有可改进之处。您看,《管子》中曾言,‘仓廪实而知礼节’,但这‘实’亦需讲求方法。书中虽未详述,但女儿在想,是否可命人在仓廪底部铺设木炭、干草以隔潮气,定期翻晾?此法古籍中似有提及,或可一试,以减少损耗,积少成多,亦是家业之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重生三国,请叫我蔡文帝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重生三国,请叫我蔡文帝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