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完废品站老板,林仲秋盯上了巷口的露天理发店。
她接了电影《王师傅的剪刀》,饰演在巷口摆了三十年理发摊的王铁军。
这个角色的理发椅是个旧藤椅,剪刀磨得锃亮,剪的发型简单却精神,只收十块钱,说“都是老主顾,贵了不好意思”。
“理发,得懂‘脸型’。”林仲秋跟着王师傅学了四个月,推子、剪刀、剃刀,样样上手。
王师傅的理发摊有个规矩,先给老人剪,再给小孩剪,年轻人多等会儿没关系,他说“老人觉少,小孩坐不住”。
“你看这推子,”王师傅一边给老人推头一边说,“得顺着头发茬走,不然伤头皮。做人也一样,得顺着情理来,不能硬来。”林仲秋跟着练,推子在头上“嗡嗡”响,心里却越来越静。
电影里有场戏,王师傅给一个患了阿尔茨海默症的老人理发,老人认不出他,却乖乖坐着,嘴里念叨“剪短点,凉快”。
王师傅一边剪一边说“哎,知道了”,就像以前无数次那样。剪完后,老人笑了:“还是你剪得好。”
这段戏被观众称为“时光的理发”,有人说“看哭了,想起了给爷爷理发的老剃头匠”。
王师傅有个铁盒子,里面装着老照片,都是他给顾客剪发的样子。
林仲秋把这个盒子加进了电影,王师傅一边擦照片一边说“这都是我的‘作品’,比奖状金贵”。
《王师傅的剪刀》让观众想起了老手艺,林仲秋却在凌晨四点的街头,找到了新的角色灵感。
她要在电视剧《张姐的早餐车》里,演一个开早餐车的张红梅,每天凌晨三点起床,蒸包子、熬粥、炸油条,把早餐车擦得干干净净,说“吃的东西,得干净”。
“开早餐车,得有‘勤快’。”林仲秋跟着张姐起了三个月早,揉面、包包子、炸油条,手上起了好几个水泡。
张姐的早餐车有个“规矩”,粥熬四十分钟,包子蒸十五分钟,多一分少一分都不行,她说“吃的东西,糊弄不得”。
“你看这包子褶,”张姐一边包包子一边说,“得捏十八个褶,不多不少,这样馅才匀。过日子也一样,得有个准头。”林仲秋跟着捏褶,一开始总捏不好,后来包的包子,张姐说“有那股子劲儿了”。
电视剧里,张姐给环卫工人留热粥,给学生娃打折,说“都不容易,能帮就帮点”。
这个角色让很多人想起了自己上班路上的早餐车,说“以后得多买点,老板不容易”。
有次,城管让张姐挪地方,她没说啥,第二天就把早餐车擦得更亮,挪到了不碍事的角落,说“咱得守规矩,不能给人添麻烦”。
林仲秋说:“张姐的善良,带着股子硬气,这才是真的生活。”
演完早餐车老板,林仲秋把目光投向了街角的修表摊。
她接了电影《李师傅的镊子》,饰演修了四十年表的李建国。
这个角色戴着放大镜,手里的镊子比绣花针还细,能把手表里的小齿轮一个个装好,却总说“表能修,时间不能回”。
“修表,得有‘细心’。”林仲秋跟着李师傅学了半年,拆表、洗零件、装齿轮,眼睛熬得通红。
李师傅的修表摊是个小木盒,里面装着各种小工具,他说“这盒子里装的不是工具,是时间”。
“你看这齿轮,”李师傅一边装齿轮一边说,“一个咬一个,错一点都不行。过日子也一样,一环扣一环,得用心。”林仲秋跟着练,镊子总不听使唤,却明白了“精准”的意义。
电影里,李师傅给一个年轻人修表,表是他爷爷留下的,停了好几年。
李师傅修了三天,把表修好了,走得比新表还准。
年轻人要给钱,他摆摆手:“留着吧,这表记着你爷爷的时间呢。”
这段戏播出后,#时间的味道# 成了热搜,很多人翻出家里的旧表,说“想找个修表摊修修,里面有回忆”。
《李师傅的镊子》让观众感叹时光易逝,林仲秋却在粮店的米香里,找到了生活的踏实。
她接了电视剧《陈叔的粮店》,饰演开了三十年粮店的陈满仓,店里的米缸永远满满的,大米、小米、面粉,样样齐全,称米时总多抓一把,说“吃饱点,有力气”。
“卖粮,得有‘实在’。”林仲秋跟着陈叔学了三个月,怎么看米的成色、怎么用杆秤、怎么防虫。
陈叔的粮店有个木牌,上面写着“足斤足两”,他说“这四个字比啥都金贵”。
“你看这大米,”陈叔一边舀米一边说,“颗粒饱满的才好,碎米多了不行。做人也一样,得实打实。”林仲秋跟着舀米,手上沾着米糠,却觉得心里踏实。
电视剧里,陈叔给困难户留便宜的米,说“都是街坊,不能看着人饿肚子”。
这个角色让很多人想起了小时候的粮店,说“那时候的米香,现在还记着呢”。
有次,一个顾客说米里有沙子,陈叔没辩解,把米倒回米缸,重新舀了一盆,说“对不起,是我没筛干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快穿:绑定逆袭系统后我杀疯了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快穿:绑定逆袭系统后我杀疯了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