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薇薇的团队又来嘲讽:“苏晓晓是拿不到好资源了,只能去拍这种没人看的公益片。”
结果《山月》上映后,票房口碑双丰收,很多观众看完直接捐了钱,资助山里的孩子上学。
有企业家联系林仲秋,说要给石头村建所新学校。
“我演陈月,不是为了票房。”林仲秋在首映礼上说,“是想让大家知道,有群人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用一辈子托着孩子们往上走。他们的故事,不该被忘记。”
电影里有个细节,陈月的教案本上贴着张照片,是她刚来时和孩子们的合影,边角都磨破了。那其实是王老师的真实教案本,林仲秋借来当道具时,王老师说:“这比任何奖杯都珍贵。”
《山月》让林仲秋的国民度再上一层楼,但她转头接了个更“离谱”的角色——电影《方向盘》里的女网约车司机“赵静”。
为了演好这个角色,她真的考了网约车驾照,开了三个月的车,每天跑够八个小时,把遇到的乘客、听到的故事全记在本子上。
有次遇到个醉汉,上车就骂骂咧咧,说老板欠薪,老婆要离婚。
林仲秋没劝,只是听着,快到地方时说:“前面路口有个烧烤摊,烤腰子不错,吃点垫垫,别伤了胃。”
醉汉愣了愣,下车时多给了五十块,说:“妹子,谢了。”
这段经历被她写进了剧本。电影里,赵静遇到个同样失意的乘客,没说大道理,只是递了瓶矿泉水:“日子难,但别跟自己较劲。”
拍“抢单”的戏时,年轻演员总演得急吼吼的,林仲秋把他们拉到网约车司机聚集的停车场,指着那些蹲在地上吃盒饭的司机:“抢单不是比谁嗓门大,是看谁眼疾手快,算得清时间和路程。你看张师傅,他手机里存着每个小区的停车费,比导航还准。”
她还学了手“绝活”——能从乘客的语气判断要不要绕路,从行李多少猜是不是赶火车。
有场戏,赵静接了个带着婴儿的妈妈,路上婴儿哭了,她从储物格里摸出个小玩具,是她跑单时特意买的。
“都是当妈的,知道不容易。”她说这话时,眼神里的熟稔骗不了人。
道具组准备的“网约车”干净得像新车,林仲秋直接把自己跑单时开的车开进了片场——后座有乘客落的雨伞,储物格里有晕车药和塑料袋,脚垫上还有块蹭不掉的泥印。
“这才是网约车该有的样子。”她指着那块泥印,“上周拉个农民伯伯,他鞋上沾的,我没舍得擦。”
电影里有段赵静被乘客投诉“绕路”的戏,她没辩解,只是默默交了罚款,晚上在车里哭了十分钟,然后擦干眼泪继续接单。
“这不是怂,是生活。”林仲秋给年轻演员讲戏时说,“网约车司机哪敢跟平台较劲?能做的,就是下次更小心点。”
播出后,有网约车司机在评论区说:“赵静就是我!被投诉那天,我也在车里哭了,怕家里人担心。”
#赵静的眼泪# 冲上热搜,很多人第一次知道,网约车司机光鲜的收入背后,藏着这么多委屈。
林仲秋又开了场“网约车生存指南”直播,教司机们怎么避免投诉、怎么计算成本,甚至还请了律师,在线解答劳动合同问题。
“演赵静,不是让大家同情他们,是让大家知道,他们和我们一样,都在为日子奔波。”
直播结束时,有司机刷礼物,留言说:“苏老师,谢谢你把我们的日子演出来了。”林仲秋回了句:“该谢谢你们,让赵静活了过来。”
拍完《方向盘》,林仲秋迷上了“慢”。她接了部讲述非遗传承的电视剧《老手艺人》,饰演坚守木雕作坊的“沈青”。
为了这个角色,她拜了位七十岁的木雕师傅为师,从最基础的凿木头学起,手上被凿子划了无数道口子,直到能熟练地雕出一朵完整的牡丹。
“雕木头和演戏一样,急不得。”师傅拿着她雕坏的半成品说,“一刀错了,整段木头就废了。”
林仲秋把这句话记在心里,拍沈青雕“百鸟朝凤”屏风的戏时,她真的花了三个月,跟着师傅一点点雕,镜头里的专注不是演的——那是她对着木头坐了无数个日夜,磨出来的沉静。
有场戏,沈青的儿子嫌木雕赚得少,想把作坊改成网红打卡地。
沈青没骂他,只是拿起一把传了三代的刻刀:“你爷爷当年雕这把刀的木柄,花了整整七天,就为了握着手舒服。现在的人啊,总想着快,忘了慢下来才能出好东西。”
这段台词被网友做成了表情包,配文:“沈青老师说的对,慢下来。”
甚至有年轻人因为这部剧,开始学木雕、学剪纸,说“想感受下时光的味道”。
剧组里有个道具是沈青父亲留下的木雕图谱,纸都黄了,边角卷得厉害。
林仲秋发现上面有师傅父亲的批注,密密麻麻的,记着“某朵花该雕几刀”“某只鸟的眼神要斜着看”。她把这些批注全加到了剧本里,让沈青对着图谱回忆父亲的样子,眼里的怀念骗不了人——那是她想起自己第一个世界里,教她做堆肥的老农时的眼神。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快穿:绑定逆袭系统后我杀疯了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快穿:绑定逆袭系统后我杀疯了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