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部大制作历史剧,让皇后戴了顶明朝的凤冠,被她在微博上贴出《大明舆服志》的记载,配文:“这就像让秦始皇用智能手机,离谱。”
剧组导演骂她“鸡蛋里挑骨头”。林仲秋直接带着专家去剧组,现场展示不同朝代的服饰原件:“不是挑骨头,是尊重历史。观众看了错的,就以为历史是那样的,这是对文化的不负责。”
她的较真,让很多剧组头疼,却也让整个行业慢慢变了。有历史剧请了十位专家当顾问,从餐具的花纹到官员的走路姿势,都抠到极致;有农村题材剧,主创团队去农村住了半年,跟着农民种地、喂猪,拍出来的戏真实得让农民都点赞。
有次参加综艺,主持人问她:“您觉得现在的娱乐圈,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林仲秋正在给嘉宾演示“如何正确使用灭火器”(节目环节),闻言头也不抬:“是‘悬浮’。太多人活在滤镜里,忘了生活本来的样子。演穷人,不知道五块钱能买几个馒头;演老师,不知道备课到半夜是什么感觉;演警察,不知道追小偷时的心跳有多快。”
她举起灭火器,突然对着镜头说:“观众不是傻子。你糊弄生活,生活就会糊弄你;你尊重角色,角色才会尊重你。”
这段话被《人民日报》转载,标题是《演员该有的“重量”》。
有网友说:“苏晓晓不是在当影后,是在给娱乐圈‘补钙’。”
《生死线》播出后的第三年,有数据显示,全国学习急救知识的青少年人数增长了300%;历史剧的豆瓣平均分提高了1.5分;甚至有医学院招生时,考生说“是看了苏晓晓的戏才想学医的”。当然这是后话。
《生死线》、《暗涌》的成功让林仲秋摆脱了“黑红”标签,但她没接那些递来的大女主偶像剧,反而选了部小成本职场剧《格子间》,饰演一个被“996”压榨到崩溃的普通策划专员“林小满”。
开机仪式上,制片人试图给她塞“加戏剧本”:“晓晓啊,你看能不能给林小满加个霸道总裁拯救的情节?观众就爱看这个。”
林仲秋翻着剧本,头也没抬:“王制片,您加班到凌晨三点时,有霸道总裁给您送咖啡吗?”
制片人噎住了。
她继续道:“林小满的挣扎,在于她拼尽全力也爬不到金字塔顶,不是靠男人就能翻盘的。要加戏可以,加段她躲在消防通道哭完,抹把脸继续改方案的戏——这才是真的。”
剧组里的年轻演员大多没经历过职场,演“加班”时总带着刻意的疲惫。
林仲秋把他们拉到写字楼的消防通道,指着墙上的划痕:“看到没?这是真加班的人靠出来的印子,不是你们演的‘瞪大眼睛装困’。”
她还请了几个真实的策划专员来探班,让演员们跟着体验改方案、被甲方骂、算KPI的日常。
有场戏,林小满因为连续加班晕倒在工位上,被同事抬去医院。
道具组准备的“工位”整洁得像样板间,林仲秋直接把自己的包倒空,往桌上一扔——里面有皱巴巴的外卖单、没喝完的半瓶咖啡、写满待办事项的便利贴,甚至还有包没拆封的胃药。
“真正的工位,是这样的。”她指着那包胃药,“这不是道具,是我前阵子熬夜改剧本吃的。”
播出后,这段戏在网上炸了。
有网友发视频对比:“这简直是我本人!我工位上也有同款胃药!”“被抬走时手里还攥着U盘那段,看哭了,我同事上次晕倒也是这样。”
白薇薇的团队又来搞事,买水军刷“苏晓晓卖惨”“贩卖焦虑”。
林仲秋直接开了场“职场生存指南”直播,穿着林小满的格子衬衫,坐在真实的工位上,教大家怎么摸鱼不被发现、怎么跟甲方据理力争、怎么计算加班费——全是她从真实职场人那里学来的干货。
“焦虑不是贩卖出来的,是真的存在。”
她对着镜头说,“我演林小满,是想让更多人知道,你的挣扎有人看见,不丢人。”
直播观看量破千万,#林小满是我本人# #苏晓晓太懂职场了# 冲上热搜。
甚至有公司因为这部剧调整了加班制度,网友戏称:“一部剧改变职场,苏晓晓这是把演员演成了社会学家。”
喜欢快穿:绑定逆袭系统后我杀疯了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快穿:绑定逆袭系统后我杀疯了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