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岭的新岁晨雾刚漫过幼苗的茎秆,我已循着麦秆拔节的细微声响奔向共耕区的田野。“间苗修具” 的忙碌刚过十日,田里的作物已悄然迈入拔节初期 —— 麦区的幼苗茎秆窜至半尺高,叶鞘微微膨胀,青稞区的茎秆也泛起淡绿光泽,风里除了作物生长的鲜活气息,还飘着 “补肥壮秆、物资归整” 的踏实味道。唐蕃的军民们提着肥桶、推着农具车赶来,汉地的腐熟豆饼肥与吐蕃的羊粪肥在田埂上堆成小堆,透着对 “拔节旺长、物资有序” 的双重重视。
我的鼻尖贴近麦区的茎秆,嗅到一股细胞快速分裂的清新气息。大唐的农师正用手指轻捏麦秆,对围拢的军民说:“中原农耕讲究‘拔节初期重补肥’,麦秆拔节需充足钾肥,咱们用中原的腐熟豆饼肥混合土壤撒施,你们的羊粪肥肥力温和,适合青稞区追施,每丈田垄施肥二两,既能促茎秆粗壮,又不会烧根;另外,昨天刚完成农具归还,今天要把双方农具分类归库,中原的曲辕犁要涂油防锈,你们的牦牛犁要检查木架,登记造册后才能入库,下次取用才方便!” 吐蕃老农捧着一把羊粪肥,用汉文回应:“我们已按‘一斤羊粪兑三斤土’的比例拌好肥,还准备了‘拔节测高杆’—— 用松木制成,每寸刻一道痕,比中原的目测更精准,能及时掌握茎秆生长速度;刚才看麦区有几株茎秆偏细,得先重点施肥,你们看要不要一起动手?” 我用爪子轻扒细弱茎秆根部的土壤,挖出浅坑方便施肥 —— 我的触觉能控制坑深,避免伤根,军民们见状立刻行动,大唐农卒撒施豆饼肥,吐蕃牧民则给青稞区追施羊粪肥。
“白泽大人,帮我们看看哪片青稞区的茎秆最需要补肥!” 大唐的农卒招手喊道。缺肥的茎秆会偏软、颜色浅淡,我的视觉与嗅觉能快速分辨 —— 健壮茎秆泛油亮光泽,缺肥茎秆则无光泽且易弯曲。我沿着青稞区田垄穿梭,在一处茎秆泛白的区域用身体压出浅痕,示意需重点施肥;在一处茎秆粗壮的区域,用爪子轻扒土壤标记,示意无需多施。唐蕃军民跟着我的标记分工:吐蕃牧民用测高杆记录茎秆高度,大唐农卒调整施肥量,“缺肥区每丈施肥三两,正常区施二两,精准施肥才不浪费”。我趴在施肥区旁,用鼻尖轻碰施肥后的土壤,确认肥料均匀度 —— 发现一处肥料堆积,便对着农卒低吼,农卒立刻用土拌匀,“有白泽大人帮忙查施肥情况,茎秆肯定能长得粗壮!”
巳时的日头渐渐升高,追肥与农具归库同步推进。田间,大唐农师教吐蕃牧民如何判断施肥效果:“施肥后三日,若茎秆颜色变深、触感变硬,就是施肥有效;若仍偏软,就要补施薄肥”;吐蕃老农则教大唐农卒如何使用测高杆:“测高时要将杆贴紧茎秆基部,视线与刻痕平齐,记录下数字,每天测一次,就能掌握生长规律”。农具库旁,大唐工匠给曲辕犁涂油:“犁铧与犁架衔接处要多涂油,这里最易生锈,比只涂表面更能防锈”;吐蕃工匠则检查牦牛犁木架:“我们的老法子,木架缝隙处塞浸过松脂的木楔,既能加固,又能防蛀,比中原的铁钉更耐用”。我跟着他们在农具库穿梭,用爪子轻扒犁架旁的灰尘,帮着清理;发现一把牦牛犁的木架有裂纹,便用鼻尖轻顶裂纹处,工匠立刻用木楔修补,“有白泽大人帮忙查隐患,农具肯定能完好入库!”
“得准备防倒伏的材料了!” 吐蕃老农突然喊道。拔节期后易遇大风倒伏,需提前准备加固材料。大唐农卒搬来竹竿,“竹竿截成三尺长,每两株作物插一根,用来支撑茎秆”;吐蕃牧民则编织草绳,“我们的草绳柔韧性好,比中原的麻绳更适合绑茎秆,不会勒伤茎秆”。我跟着他们在田埂旁穿梭,用爪子轻扶堆放的竹竿,避免倾倒;发现草绳不够整齐,便用身体将草绳推成规整的堆,牧民们笑着说:“有白泽大人帮忙整理,防倒伏材料肯定能及时准备好!”
午后的阳光格外温暖,追肥与归库工作已近尾声。麦区与青稞区追肥全部完成,农具归库登记册也填写完毕,田头的 “拔节期记录表” 上,汉文标注 “全田追肥完成,茎秆平均高四寸”,吐蕃文标注 “农具归库完毕,无损坏”。大唐农师与吐蕃老农坐在田埂上,看着微风中挺拔的茎秆,讨论后续计划:“明天要检查追肥效果,测一次茎秆高度”“后天开始插竹竿,提前做好防倒伏准备”。我卧在他们身边,看着阳光透过茎秆间隙洒下光斑,风里的肥料气息与作物清香交织,透着 “秆壮可期” 的安心。
傍晚的共耕区渐渐安静,军民们收拾工具准备返回。大唐农卒邀请吐蕃牧民去驿站吃 “拔节暖身餐”—— 用新煮的青稞粥,配着中原的腌肉与吐蕃的酥油;工匠们则将归库登记册分别交给双方主事,方便日后查阅。我跟着他们返回,看着夕阳给田野与农具库镀上一层金红色,灌溉渠的水还在缓缓流淌,滋养着刚追肥的作物。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白虎御唐:龙阙血鉴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白虎御唐:龙阙血鉴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