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秀丽似乎比在村里时更精神了些,辫子梳得光滑溜亮,脸色红润,穿着虽然还是朴素的棉袄,但整个人透着一股朝气。
“你等很久了吧?冷不冷?”
“不冷!一点儿都不冷!我高兴还来不及呢!”赵秀丽用力摇头,拉着胡文玉就往校园里走,“快进来!我带你看看我们学校!可大了!比咱们公社大多了!”
她像个骄傲的小主人,迫不及待地要展示自己的新世界。
“你看那边,那是主教学楼!好几层呢!我们有些基础课就在那里上。”
“那边是图书馆!里面书多得数不清,可以凭学生证借!就是一次最多只能借三本。”
“那边红砖房是机械系的实习工厂,老远就能听见机器响!”
她叽叽喳喳地说着,语速快得像蹦豆子:“我们班上有三十多个人呢!天南海北哪儿的都有!
有跟我们一样的知青,也有已经工作的工人,还有好些个同学年纪比咱们还大好多,让我们管他们叫‘大哥大姐’!”
“我住六人间!宿舍里有两个北京本地的,人都特好,还有一个江苏来的,说话软绵绵的,还有一个是从东北来的,性格可爽快了……”
她事无巨细地分享着宿舍里的趣事和新认识的朋友。
胡文玉微笑着,认真地听她讲述,时不时点头回应。
她能感受到赵秀丽话语里那种融入新环境的兴奋,这让她也由衷地感到高兴。
不知不觉就到了中午,赵秀丽拉着胡文玉去了学生食堂。
食堂里人声鼎沸,窗口排着长队。
赵秀丽熟门熟路地带着她打饭:玉米面窝头、白菜炖粉条,还有几片油汪汪的肥肉片。两人找了个角落坐下,边吃边聊。
吃完饭,阳光正好,两人索性走到宽阔的大操场上。操场边有光秃秃的杨树,跑道上是泥土碾平的,中间是巨大的足球场。她们找了个背风又向阳的看台台阶坐下。
喧闹过后,气氛渐渐沉静下来。赵秀丽看着远处几个跑步的学生,声音轻了些:“文玉,你们学校……怎么样?你还习惯吗?”
胡文玉点点头,也敞开了心扉:“挺好的。我们学校的老师教学进度太快了,真是恨不得把知识都塞到我们脑子里去。
我们系里人也不少,大家都挺用功的。就是……刚开始有点不适应,也想咱们在大队里热热闹闹的日子。”
她笑了笑,“不过现在好多了。”
“我也是……”赵秀丽低声说,“有时候晚上躺在宿舍,还会想起咱们知青点那个小土炕,想起一起抢收,一起啃窝头的日子……
虽然苦,但现在想起来,还挺……那啥的。”她找不到合适的词,但胡文玉明白她的意思。
她们聊起各自的课程,聊起对未来的模糊想象,聊起对王萍、刘江涛他们的惦记。
阳光晒得人身上暖洋洋的,心里也渐渐被一种踏实和安宁填满。
亲眼看到对方适应良好、精神饱满,两人心中那最后一丝因分离和环境巨变而产生的不安与牵挂,终于被彻底抚平了。
眼看着日头偏西,知道胡文玉回去还要坐很久的车,两人都有些不舍。
“文玉姐,这是我们宿舍楼的地址和房号,你收好。”赵秀丽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早已写好的小纸条,郑重地递给胡文玉。
胡文玉也赶紧拿出笔和本子,写下自己的地址撕给她:“给,这是我的。以后咱们就写信联系!”
赵秀丽收好纸条,眼睛亮亮地看着胡文玉:“文玉姐,等四月第三个周末,只要不下雨,我们去天安门吧!我一直想去!”
“好!一言为定!”胡文玉笑着伸出手指,“到时候广场站牌等你!我们拍张照片寄给王萍他们。”
两只曾经握过锄头、沾过泥土的手,如今紧紧勾在一起,许下了在北京的第二个约定。
夕阳将她们的影子拉得很长。送胡文玉到公交站,直到看着她上了车,隔着车窗用力挥手告别,赵秀丽才慢慢走回校园。
她们知道,虽然各自在不同的小院,但这条用汗水、泪水和共同的奋斗浇灌出的友谊之藤,已经在这片崭新的土壤里,扎下了根,并将继续茁壮地蔓延生长下去。
回去的车上,胡文玉从车窗看着两旁的街道,马路上鲜有汽车路过,这时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自行车,或许,她应该预备一辆自行车了。
倒车时,胡文玉瞧见站牌旁不远处的巷子,她转身到巷子里停留几分钟,再出来手上已经提着红色的热水壶,是之前收在空间里的。
下车时天都黑了,夜晚的校园充斥着宁静,她先去水房打了一壶开水,然后才提着沉甸甸的水壶回到307宿舍。
宿舍楼里灯火通明,充满了年轻女孩的说笑声。
刚推开门,正在桌边看书的大姐段英楠就抬起头,一眼就注意到了她手里提着的暖壶。每间宿舍里只配了一把竹壳暖壶,谁要用热水自己去打。
孙丽珍与古雯雯自己买了竹壳水壶,壳子里塞了写着自己名字与宿舍号的纸条。而现在,这个金属红壳暖壶格外扎眼。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七零寡妇,上学再嫁经商三不误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七零寡妇,上学再嫁经商三不误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