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抱着这些承载着全村心意的米回到厨房,高高举起,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各位乡亲!我韩林,今日要为我们村的烟火气正名!做饭,不是生产商品,是传递感情!我决定,拜阿厨为师,不仅要学会做饭,更要让这份‘用心’,重新回到我们的餐桌上!”
他转向那个专业范十足的男人,目光清澈而坚定:“合作?可以。等我用这一碗汇聚了百家心意的米粥,让村里的老人尝到家的味道,让在外打工的游子听了就想回来。若是做不到,我韩林,任凭处置!”
全场寂静。男人的平板电脑屏幕的光映在他脸上,一时有些无措。
“咕嘟——”
一声沉稳的、如同大地呼吸的声响。众人惊愕抬头,只见那口老灶台的灶膛里,沉寂已久的柴火竟自行燃起,火焰呈现金黄色,温暖而柔和。韩林按照菜谱所载,先将一百种米混合,用山泉水浸泡三个时辰。又用阿厨父亲传下来的那口大铁锅,先用松枝引燃灶火,待锅烧至微热,才放入浸泡好的米,用最耐心的文火慢熬。
他的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眼睛始终盯着锅里。他不看温度计,只凭声音和气泡的大小来判断火候。时而加一小勺山泉水,时而用木勺缓缓搅动。那双平日里握惯了笔的手,此刻却稳如磐石,仿佛在进行一场神圣的仪式。
香气,渐渐从锅里溢出。那不是单一的米香,而是一种复合的、带着不同田野气息的、温暖醇厚的味道。它霸道地钻入每个人的鼻腔,唤醒了最深处的记忆。
“是‘百家粥’的香气!”阿厨激动得浑身颤抖,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这是他父亲临终前念叨了一辈子的绝技,说只有在全村人心最齐的时候,这道粥才能真正熬成。
韩林瞬间明白了。他不再看菜谱,而是用心去感受。奶奶的教诲在他耳边响起:“做饭,要用心去感受食材。米是有生命的,水是有脾气的,火是有温度的。你对它好,它才会回报你最鲜美的味道。”
他撤去松枝,换上文火,盖上厚厚的木盖。他将耳朵贴在锅盖上,听着里面细微的咕嘟声,那是百家心意在锅里交融、翻滚的声音。
不知过了多久,当粥的香气已经浓郁到化不开时,韩林缓缓揭开木盖。一股浓郁的、带着五谷芬芳的热气扑面而来。粥体浓稠,色泽温润,表面浮着一层细腻的米油,像一层凝固的琥珀。
“成了!”人群中,不知是谁喊了一声。
韩林舀起一勺,吹了吹,递到那位一直冷眼旁观的男人嘴边。男人犹豫了一下,还是张开了嘴。
一股难以言喻的滋味在口腔中化开。那不仅仅是米粥的甜糯,更像是一股暖流,从舌尖瞬间涌向四肢百骸。他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童年,外婆在灶台前忙碌的身影;闻到了家乡田野里稻花的清香;感受到了久违的、被关怀的温暖。一滴泪,毫无征兆地从他眼角滑落。
“是奶奶的魂,在喂我们!”奶奶的远房重孙女从人群中哭着跑出,她从怀里掏出一个小小的油纸包,里面是几颗珍贵的、村里几乎绝迹的古老红米,“太奶奶说,这是当年那位名厨留下的种子,专门用来熬这锅‘百家粥’的。她说,只要还有人愿意用心,这锅粥,就永远不会凉。”
韩林接过油纸包,手微微发抖。他守护的,是一门门与土地和情感相连的烹饪技艺,是刻在中国人基因里的“食文化”:是“民以食为天”的敬畏,是“药补不如食补”的智慧,是“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感恩。它曾被快餐文化和工业化生产所冲击,但只要有一颗愿意为他人付出的心,一双愿意俯身劳作的手,它终将苏醒,用最温暖的饱腹感,治愈每个疲惫的灵魂。
惊蛰当日。
春雷隐隐。村中的老祠堂前,摆开了一张张长桌。韩林和阿厨一起,将那锅熬了整夜的“百家米粥”分发给每一位乡亲。那味道,温暖、醇厚,带着一百户人家的祝福。
“味魂归位,烟火人间…”韩林端着粥碗,看着眼前一张张满足的笑脸,喃喃自语。
渐渐地,村里的厨房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张婶开始琢磨新的腌菜,李伯重新点燃了酱缸,家家户户的窗户里,又飘出了独属于自家的、独一无二的饭菜香。
山高水长,食味绵长。暖意,已在齿颊间回荡。
喜欢混沌星图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混沌星图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