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学内容被刻制成简牍,复制分发到各个部落。还训练了一批“知识行者”,专门前往偏远地区传授新知。
最受欢迎的是《百草新经》和《地脉农书》,上面详细记录了新作物培育方法和自然农耕技巧。许多部落按照书中方法实践,果然收获改善,瘟疫减轻。
但姜石年强调:“书是死的,天地是活的。要因时因地制宜,不可生搬硬套。”
他鼓励人们记录自己的发现,分享经验:“每人每地都有独特智慧,汇集起来就是无穷宝藏。”
文明的交融
随着知识传播,各部落之间的交流也更加频繁。原本封闭的部落开始互通有无,交换作物种子、农耕技巧、医药知识。
甚至形成了定期的“知识集市”,人们不仅交易货物,更交流发现。一个部落改良了灌溉方法,另一个部落发现了新的肥料配方,都在这里分享。
姜石年特意在陈都设立“智慧馆”,收集和展示各地的创新发现。馆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面“智慧墙”,上面刻满了来自不同部落的贡献:
“东夷部落发明新型鱼篓,捕鱼不伤幼崽;西戎部落发现止血奇草,伤口愈合更快;南蛮部落培育耐旱黍米,山地亦可种植...”
这些贡献者都被授予“智者”称号,其发现被广泛推广。人们发现,分享不仅没有损失,反而获得更多。
挑战与调整
改革并非一帆风顺。有年迈农人固执传统方法,拒绝新知识;有部落首领担心失去权威,阻挠知识传播;还有一次因错误使用新方法导致作物欠收,引起质疑。
姜石年不急不躁,耐心应对。他让成功者分享经验,用事实说话;尊重不同意见,允许逐步尝试;对失败案例深入分析,改进方法。
最棘手的一次是几个部落因水源使用发生冲突。姜石年没有简单裁决,而是带他们勘察地脉,找到新的地下水源,并教导合理用水之道。
“争端往往源于匮乏,”他说,“而智慧能创造丰足。”
新生的希望
一年时间转眼过去,改变随处可见:
陈都郊外的试验田已成示范园圃,各种新作物茁壮成长;知识圣殿学者云集,研究日益精深;各部落间交流频繁,关系更加融洽。
虽然瘟疫尚未完全消除,但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人们学会了与部分变异生物共存,甚至利用它们特性改善生活——比如用某种发光菌类照明,用耐旱苔藓固沙防尘。
最令人欣慰的是年轻一代的变化。孩子们在学习读写算数的同时,也学习自然知识和共生理念。许多年轻人主动加入地脉守护者队伍,希望探索更广阔的天地。
在一个丰收节的庆典上,各部落代表齐聚陈都。人们捧着金灿灿的稻谷、硕大的果蔬、新编的书籍,载歌载舞,庆祝这来之不易的丰收。
姜石年站在高台上,看着欢庆的人群,心中感慨万千。瑶姬轻声问:“父亲,您在想什么?”
“在想种子的事。”姜石年微笑,“一粒种子落地,需要适宜土壤、充足水分、温暖阳光,才能生长成株,结出更多种子。文明也是如此。”
他望向远方:“我们在幽都山找到了希望的种子,现在种子已经播下。但要长成参天大树,还需要一代代人的呵护和培育。”
夜幕降临,庆典的篝火映照着每个人的笑脸。姜石年悄悄离开喧闹,独自走向观星台。
星空璀璨,仿佛无数智慧的眼睛。他想起幽都山的经历,想起那些挣扎与突破,想起生死边缘的领悟。
“天地之大,奥秘无穷。”他轻声自语,“我们只是刚刚开始理解。”
但看着城中闪烁的灯火,听着远处传来的歌声,他知道,种子已经播下,希望正在生长。
文明的征程,如同地脉流动,永不停息。而他的责任,就是确保这流动始终向着光明与平衡的方向。
新的篇章,正在书写。
喜欢姜石年外传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姜石年外传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