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寇封颔首:先生所言极是。中山屯驻曹军精锐,曹操必已备好退守青州之策。
“主公,数月前曹操便派司马懿赶赴东莱,接管青州驻军,可见他早为自己铺好了退路!”
“正是,幽州偏远荒僻,曹操必不会选。退守青州是他唯一选择,此人向来谋定后动,从不行险。”
寇封早已洞悉曹操部署,因此并未打算在冀州境内擒获曹操。
纵其退返青州与守军会合,反倒能堂堂正正一决胜负!
寇封素来不屑欺凌弱者,只愿与强敌交锋。欲取天下十三州,正如常言:切莫操之过急。
待中山城破之日,曹操定会火速撤军退往青州。
当寇封率部离开雁门的消息传到贾诩耳中,这位谋士即刻召集众将升帐议事。
该来的终究躲不过——二十万大军正浩浩荡荡杀向中山!
眼下九万曹军要直面双倍之敌,往日的嚣张气焰还剩下几分?
听闻寇封大军压境,中山城内百姓惶惶不可终日。
虽知寇封素有仁德之名,破城后从不屠戮百姓......
可终究难以安心。万一城破后,这位将军不如传闻中仁厚,岂不是灭顶之灾?
更何况寇封此番以众击寡,麾下铁骑所向披靡的战绩,中山百姓早有耳闻。
乱世苍生最惧兵戈四起,唯有太平岁月方能安居乐业。
商议再三,城中百姓推举三位长者,欲劝贾诩开城请降。
他们不愿见守军螳臂当车,最终连累全城无辜。若贾诩愿降,以寇封的宽厚之名,必不会追究其过往罪责。
至少百姓确信,这位仁义之师的主帅绝不会举起屠刀。
自起兵以来,寇封部从不曾屠城戕民。天下归心者得天下,但凡归顺之地的百姓,皆视若己出。
若能迷途知返,寇封岂会苛责?只要贾诩献城归顺,中山将士百姓皆可受厚待——这一点,满城百姓深信不疑。
大殿议事正酣,贾诩忽闻庶民请见。
文和颇为诧异,以为百姓欲投军共抗寇封。
急命侍从引民入殿,未及询问来意,先命奉上茶点。
贾诩素来体恤民情,在中山任职期间,颇得百姓称颂。
谢王爷厚待。今日冒昧前来,实有要事相求,不知当讲不当讲?
但说无妨,本王绝不加罪。
王爷明鉴,寇封二十万大军将至,不知王爷有何退敌良策?
此言一出,贾诩顿时语塞。
此刻他正与众臣商议军务,尚未定策。
百姓此问,令文和自觉愧对王爵。
未能保境安民,贾诩不禁垂首敛目。
观其神色,百姓心知曹军唯有固守一途。
纵有之名的贾诩,面对孔明、伯温亦难展所长。
恕老朽直言,既然尚无良策,何不献城归顺?
投降?本王朝中已立誓死守中山,绝不容寇封踏入半步!
王爷可曾思量,纵使拼死抵抗,能坚守几何?九州王二十万雄师,岂是虚名?
休得胡言!若再提降字,定按军法处置!
这番劝降之言,顿使贾诩勃然大怒。
当即命侍卫逐客,未料百姓竟是来作说客。
连治下子民都畏寇封如虎,足见其威震四海。
待众人退去,文和怒不可遏,一掌击案,酒盏应声而碎。
曹军在中山城拼死据守,如有百姓相助,士气当可大涨!
城民竟主动劝贾诩献城归降,令守军进退两难!
失却民心支撑,战败则一溃千里,再无回天之力!
战事未启,百姓便纷纷劝降,此举重挫贾诩斗志!
「中山王务必保重!敌军压境,您若倒下,我等将群龙无首!」
「既失民心,更需击溃寇封大军,叫城中百姓见识曹军威严!」
「请王爷振作,给百姓重新认识我军的机会!」
帐中将领相继进言,皆不愿见主帅消沉——此乃最后希望所在!
冷静思量后,贾诩终理解百姓苦衷。
他明白民众是恐曹军不敌寇封,徒守空城反招屠戮。
所谓俊杰识时务,百姓亦是为曹军着想,贾诩遂释怀不再怪罪。
贾诩重振精神,决意率九万将士抗击二十万敌军!
霍然起身长舒胸臆,他对众臣笑道:「诸将宽心,本王岂会因百姓闲言丧志?」
「正该用战绩证明,我辈确有抵御二十万雄师之力!」
见主帅恢复斗志,满堂文武顿感心安。
贾诩迅即部署防务:箭手飞石登墙戍守。
严令各部恪尽职守,无论民心向背,誓死守卫中山!
纵使不能退敌,也须坚守三月耗尽敌军粮草。
却不知雁门已成寇封粮仓,关中粮秣正源源不断北运而来!
寇封率领的大军已无粮草之忧,只要关中粮道不断,前线便不会缺粮。
即便曹军知晓关中粮仓的重要性,此刻也已无余力分兵袭扰。寇封大军以闪电之势向前推进,探马早已传回中山军情——贾诩仍在城内据守,这让刘伯温与诸葛亮振奋不已。两人摩拳擦掌,誓要与贾诩在兵法谋略上一决高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三国:我,刘封,改姓定天下!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三国:我,刘封,改姓定天下!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