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技巧,都是他将武学中的“借力”原理融入生活的结果。他发现,日常劳作其实和练功异曲同工——都需要专注、耐心和对力道的精准控制。
午后,母亲要去河边洗衣服,楚根就留在家里晒谷、喂猪、打扫院子。他会把晒谷场上的稻谷摊得均匀,确保每一粒都能晒到太阳;喂猪时,会仔细观察猪的食量,判断它们是否健康;打扫院子时,连墙角的蛛网都会用竹竿挑干净。
“根儿这孩子,比姑娘家还细心。”邻居们常笑着对李秀说。
李秀总是笑着摇头:“这孩子,太懂事了,懂事得让人心疼。”
她不知道,楚根是在刻意磨练自己的韧性。
心理学中有个“延迟满足”实验:能忍住暂时诱惑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取得成就。楚根将这个原理用到了生活中——渴了,先把水缸挑满再喝水;饿了,先把柴火劈够再吃饭;累了,先把手里的活做完再休息。
有一次,村里的孩子约他去后山掏鸟蛋,那是他小时候很喜欢的游戏。但当时他正帮母亲捶打要染布的蓝草,犹豫了一下,还是拒绝了:“等我把活干完再说吧。”
等他把蓝草捶打完毕,太阳已经西斜,孩子们早就回来了,炫耀着手里的鸟蛋。楚根看着他们兴奋的样子,心里不是没有失落,但更多的是一种完成任务后的踏实。
他知道,韧性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一次次选择中培养起来的。就像打铁,只有反复敲打,才能去除杂质,变得坚硬。
傍晚,母亲开始做晚饭,楚根就负责烧火。灶膛里的火焰忽明忽暗,映在他脸上。他一边添柴,一边回想白天学的字,或者默默运转吐纳之法。柴火燃烧的噼啪声、母亲切菜的当当声、远处传来的鸡鸣狗吠声,交织成一曲平凡的生活乐章,让他的心愈发沉静。
有一次,他烧火时走神,火星溅到了灶台上的柴草堆里,燃起了一小团火苗。他没有慌乱,立刻用旁边的水缸舀水扑灭,然后默默清理干净,像什么都没发生过。
“刚才好像闻到烟味了?”李秀从厨房进来问。
“没事娘,柴火太潮了,冒了点烟。”楚根平静地说,眼神里没有丝毫慌乱。
这种临危不乱的定力,让他在后来的一次意外中救了家人。
那是一个暴雨天,楚大山去山上加固菜棚还没回来,李秀急得坐立不安。楚根却冷静地找出家里的蓑衣和斗笠,对母亲说:“娘,爹肯定是被困在山上了。雨太大,山路滑,我们去找他。”
他带着母亲,沿着山路一步步向上走,用砍柴刀劈开挡路的树枝,用石头在泥泞处垫脚。走到半山腰时,听到了楚大山的呼救声——他不小心扭伤了脚踝,被困在一块岩石下。
楚根没有贸然上前,而是先观察周围的环境,发现岩石上方有松动的泥土,可能会发生滑坡。他让母亲在安全的地方等着,自己则绕到岩石侧面,利用身形小巧的优势,一点点爬过去,用带来的草药先给父亲处理伤口,再和随后赶来的村民一起,小心翼翼地把楚大山抬了下来。
“要不是根儿,我这条老命怕是要交代在山上了。”楚大山躺在床上,看着儿子给自己换药,眼眶泛红。
楚根只是低着头,专注地缠好绷带:“爹,以后下雨天别去山上了。”
李秀在一旁抹着眼泪:“咱根儿,真是长大了。”
楚根知道,这些日常的操劳,不仅锻炼了他的身体,更磨砺了他的心性。在心理学中,“自我效能感”就是在一次次成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每挑满一缸水,每劈完一堆柴,每解决一个难题,都让他对自己的能力多一分确信。
这种确信,比任何力量都更能支撑他走下去。
三、动静相济
楚根的生活,像一首平仄分明的诗——读书时沉静如水,劳作时坚韧如石,练功时则动如脱兔。
每天睡前,他都会在柴房里练习两个时辰。六岁引气入体后,他的吐纳之法又有了新的突破,能更清晰地感知到天地灵气的流动。
他发现,不同的劳作后,身体对灵气的吸收效率也不同。
干完农活后,气血运行加快,吸收土属性的灵气更顺畅;在河边洗衣劈柴后,接触水汽较多,吸收水属性的灵气更亲和;在阳光下晒谷后,身体暖意融融,吸收火属性的灵气更迅速。
于是,他开始根据当天的劳作安排练功。
种田回来,就多练习“扎马”,感受大地的厚重,引导土灵气入体;挑水回来,就练习“云手”,模仿水流的蜿蜒,引导水灵气游走四肢;晒谷回来,就练习“冲拳”,感受阳光的炽热,引导火灵气汇聚双拳。
这种“劳作-练功”的结合,让他的进步远超常人。半年后,他小腹处的灵气种子已经变得像鸽子蛋大小,散发出的暖意能轻易驱散冬日的寒冷。
他的身体也变得愈发强健。七岁的孩子,身高已经赶上了九岁的孩童,身手矫健得像只小豹子。有一次,村里的顽童嘲笑他“只会读书干活,像个小老头”,楚根没说话,只是当着他们的面,纵身一跃,抓住了老槐树近丈高的树枝,然后轻巧落地,拍了拍手上的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从仙剑开始的修行路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从仙剑开始的修行路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