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书吏几乎是跌进来的。
他手里捏着一封皱巴巴的军报抄件,脸色煞白,嘴唇哆嗦着,连平日里最讲究的吏员仪态都顾不上了,冲到沈砚秋案前,声音发颤:“大、大人!京城……京城来的消息,陛下……陛下在朝会上发了好大的火,把、把都察院一个替王府说话的御史当场革职拿问了!”
沈砚秋正在批复一份关于水渠日常维护的文书,笔尖一顿,一滴浓墨落在宣纸上,迅速洇开一片。他缓缓放下笔,抬眼看向王书吏,脸上看不出什么表情,只有搭在案沿的手指微微收紧了些。“慢慢说,什么情况,说清楚。”
王书吏喘了口粗气,努力平复心绪:“是徐光启徐大人设法递出来的消息。说昨日大朝,王巡按联名陕西三州府的奏本到了,陛下当庭让念了。念到李老栓家破人亡、赵石头被强占田产那几段时,陛下的脸色就沉了下去。等念完,陛下半晌没说话,然后突然就问……”他模仿着那种天威莫测的语气,“‘朕的皇叔,便是这般为朕牧守地方的?’”
沈砚秋心头一跳,崇祯这话,重了。他示意王书吏继续。
“当时就有御史出列,说什么‘宗室乃国本,不可因小民一面之词轻动’,还说大人您……您是在米脂邀买人心,蓄养私兵,其心可疑。”王书吏咽了口唾沫,“陛下当时就抓起龙案上的镇纸砸了下去,没砸中人,落在金砖上碎成了几瓣。陛下指着那御史骂……骂他‘眼中只有宗亲,没有百姓,不配为言官’,直接让锦衣卫拖出去了。”
沈砚秋沉默地听着,指尖无意识地在桌面上轻叩。崇祯的反应,比他预想的还要激烈。这位年轻皇帝登基以来,一直试图扭转朝局,整顿吏治,对结党营私、贪腐无能之辈深恶痛绝。朱常浩此事,恐怕是正好撞在了刀口上,成了崇祯立威、敲打宗室的一个契机。
“后来呢?”他问,声音依旧平稳。
“后来陛下就问徐大人意见。徐大人出列,没直接说王府如何,只奏报了大人您在米脂安置流民、兴修水利、剿匪安民的具体政绩,还有……还有那棉纺公坊使得县衙税收大增,百姓得以糊口。徐大人最后说,‘沈砚秋或许行事刚直,不谙圆滑,然其心为民,其行务实,若因此等能干之臣被构陷去职,恐寒了天下实干官员之心。’”
苏清鸢不知何时也走了进来,静静地站在一旁听着,眼眸低垂,看不出情绪。
王书吏继续道:“陛下听完,沉吟良久,又让内阁和司礼监当庭议处。听说……听说争执得很厉害,最后还是陛下乾坤独断,定了调子。”他深吸一口气,终于说出了最关键的那句,“圣旨……圣旨应该已经在路上了!内容虽不知详实,但徐大人暗示,对大人您……应是无碍了!”
后堂内一时间静得只剩下几人深浅不一的呼吸声。王书吏脸上是劫后余生的庆幸,苏清鸢微微松了口气,抬眼看沈砚秋。
沈砚秋脸上却并无多少喜色,反而眉头微蹙。无碍?只是无碍吗?崇祯此举,看似回护了他,但更深层的用意是什么?是真心认可他的作为,还是仅仅需要借他这把“刀”来敲打日益跋扈的宗室?天威难测,今日能借他打压朱常浩,他日若需平衡朝局,是否也会毫不犹豫地将他舍弃?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院中的老槐树在冬日阳光下投下光秃秃的枝影,带着一种萧瑟的冷硬。他知道,这道即将到来的圣旨,绝不会是这场风波的终结,反而可能是一个新的、更复杂局面的开始。
“王书吏,”他转过身,声音恢复了平时的冷静,“圣旨抵达前,县衙一切照旧。水渠维护、乡勇操练、棉纺公坊的运作,不得有丝毫懈怠。尤其是乡勇营,告诉周老憨,外松内紧,没有我的手令,一兵一卒不得妄动。”
“是,大人!”王书吏连忙躬身应下,脸上带着由衷的敬佩。到了这个时候,沈大人最先想到的依然是地方的安稳。
王书吏退下后,苏清鸢才轻声开口:“大人似乎在担忧?”
沈砚秋目光落在窗外遥远的天际,那里云层堆积,似乎预示着另一场风雪。“清鸢,陛下此举,固然是还了我一个清白。但你想过没有,朱常浩是万历爷的儿子,是陛下的皇叔。陛下可以罚他,可以申饬他,但绝不会因为几个佃户的证词,就真的将他如何。最终,板子高高举起,恐怕还是会轻轻落下。”
苏清鸢默然,她何等聪慧,立刻明白了沈砚秋的顾虑。皇权的平衡术,从来不会将一方彻底打死。陛下保下了沈砚秋,对朱常浩也必然会有惩戒,但这惩戒能否让那位跋扈的皇叔真正收敛?还是会因此埋下更深的怨恨?
“那我们……”她迟疑道。
“等。”沈砚秋吐出两个字,“等圣旨到来,看清楚陛下的真正意图。同时,让我们在米脂的根基,扎得更深一些。”他回头,看向苏清鸢,眼神锐利而清醒,“只有让米脂离不了我沈砚秋,让这里的民生、防务与我牢牢绑在一起,下次再遇到类似的风波,我们才不至于如此被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大明孤臣:从科举到定鼎四海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大明孤臣:从科举到定鼎四海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