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砚秋转向林墨雪:“林姑娘,麦苗初现,此事关乎军心士气,不知可否借姑娘之言,稍安众心?”他需要给翘首以盼的乡勇们一个确切的希望,但又不能明言,林墨雪这个“献种之人”的身份,正好可以利用。
林墨雪立刻明白了他的意图,略一思索,便道:“大人可对外宣称,寻得一种生长较快的黍米,若天公作美,两月内或可见效。具体为何物,不必言明。”
沈砚秋眼中闪过一丝赞赏,此女不仅通农事,更懂人心与时务。“如此甚好,便依姑娘之言。”
他当即召集乡勇营各级头目,就在校场之上,并未提及“迅捷麦”之名,只言得益于林医女相助,寻得一批生长周期较短的粮种,现已破土出苗,长势良好。他并未夸大其词,只平静陈述事实,但“林医女”、“短周期”、“已出苗”这几个词组合在一起,足以在忧心忡忡的乡勇中激起波澜。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在营中传开。士兵们训练间隙,忍不住朝着军屯那片被严格看守的区域张望,虽然什么也看不到,但心中那份因缺粮而起的浮躁,确实被这切实的“苗讯”压下去不少。看向林墨雪的目光,也多了几分感激与敬畏。
然而,就在这微弱的希望之光刚刚亮起时,王书吏拿着一封刚收到的公文,脚步匆匆地找到了正在查阅《农政全书》的沈砚秋。
“大人,”王书吏脸色不太好看,“延安府转来的文书,说是巡抚衙门行文,要核查米脂县近期‘额外征调民力、兴修水利’之事,询问是否确有急需,有无扰民,令我等详细呈报。”
沈砚秋放下书卷,接过公文扫了一眼,嘴角勾起一丝冷意。兴修水利?他这几日确实组织流民和乡勇加固了那条小溪的堤岸,以便引水灌溉试验田,规模很小,动静也不大。这巡抚衙门的鼻子,倒是灵得很。恐怕“兴修水利”是假,借机探查他沈砚秋在米脂的动静,才是真。
他想起那夜在书房外瞥见的迅速隐没的灯火。
“看来,有人坐不住了。”沈砚秋指尖轻轻敲击着桌面,眼神锐利如刀,“想摸我的底细?那就让他们好好看看。”
喜欢大明孤臣:从科举到定鼎四海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大明孤臣:从科举到定鼎四海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