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的拙政园,别有一番韵味。月色如水,温柔地洒在朱红的廊柱、黛色的瓦檐、奇崛的湖石、碧绿的荷叶上,勾勒出朦胧而神秘的轮廓。廊檐下、亭角处悬挂的红灯笼,发出暖黄的光,与清冷的月光交织在一起,如梦似幻。晚风轻拂,带来阵阵荷香与桂香,混合着草木的清香,沁人心脾。
晚饭后,文震亨兴致颇高,邀马骥夜游拙政园。两人沿着水廊缓步前行,脚下的木板发出轻微的“吱呀”声,与远处传来的虫鸣、近处流淌的水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首宁静而优美的夜曲。
“秋夜游园,别有风味。”文震亨望着水中的月影,缓缓道,“月色、灯光、水声、花香,融为一体,此乃园林夜景之妙。古人云‘月是故乡明’,然在这拙政园中,月色似乎也格外清亮。”
马骥点点头,看着眼前的夜景,也觉得心旷神怡。他平时很少有机会这么安静地欣赏夜景,在现代,夜晚要么是车水马龙、灯火辉煌,要么是宅在家里玩手机,像这样置身于园林之中,听着虫鸣、闻着花香、看着月色,还是第一次。他觉得这夜景比白天更有韵味,朦胧之中带着一丝神秘,让人忍不住想探究。
两人信步来到“荷风四面亭”,远远就看到亭中有烛光摇曳,还隐约传来古琴的弹奏声,悠扬婉转,如泣如诉。走近一看,亭中已有四五位文士,皆是文震亨的友人,有白发苍苍的老者,有中年儒雅的士人,还有年轻俊朗的书生。他们或坐或立,有的抚弄古琴,有的吹箫,有的对着月色池荷低声吟哦,石桌上摆放着简单的酒具、果品和一盏古雅的烛灯,气氛清雅而热烈。
原来是一场小型的夜间雅集。
见文震亨带着马骥过来,众人纷纷拱手见礼。文震亨笑着介绍:“诸位贤友,这位是马骥马小哥,偶居园中,性情直率,颇有奇思妙想,今日特带他来见见诸位。”
众人见马骥衣着普通,气质与文人雅士迥异,脸上带着几分市井的鲜活,心中虽有些诧异,但看在文震亨面上,也都客气地打了招呼。一位白发老者捋着胡须,笑着说:“文兄带来的人,想必不凡,今日得见,幸会幸会。”
马骥第一次参加这种古代的“文艺沙龙”,心里既新奇又紧张。他学着众人的样子拱手还礼,嘴里说着“见过各位先生”,生怕自己说错话、做错事,露了怯。
众人继续之前的雅事。那位白发老者坐在石凳上,双手抚琴,琴声淙淙,如流水穿石,如松涛阵阵,与夜空中的月色、亭外的荷香相得益彰,让人沉浸其中。旁边一位中年文士手持玉箫,箫声呜咽,与琴声相和,更添几分幽远与伤感,听得人肝肠寸断。
马骥虽然不懂古琴和箫的韵律,但也觉得这琴声箫声好听,比昆曲的水磨调更对他的胃口——至少节奏不那么慢,情感也更直白。他听得入神,忍不住跟着节奏轻轻点头,脸上露出陶醉的表情。
琴箫合奏完毕,众人纷纷称赞:“李老的琴技愈发精湛了!”“王兄的箫声也独具韵味,与琴声配合得天衣无缝!”
李老放下古琴,笑着说:“不过是闲来无事,自娱自乐罢了。今夜月色正好,良友相聚,不如行个酒令,助助雅兴?”
众人纷纷赞同:“好主意!”“不知李老想行何种酒令?”
李老想了想,道:“便行诗词接龙吧,简单易行。规则如下:上一人念出一句诗,下一人接的句子首字需与上一句的尾字同音,可不同调,若接不上,便罚酒一杯。”
众人皆无异议,纷纷表示赞同。
雅集的氛围顿时变得热烈起来。李老作为发起者,率先吟道:“月落乌啼霜满天。”
尾字是“天”,下一位是吹箫的王兄,他略一思索,接口道:“天街小雨润如酥。”
首字“天”与尾字“天”同音,众人纷纷叫好:“好接!”“贴切自然!”
接下来是一位年轻书生,他沉吟片刻,笑着说:“酥(苏)轼有诗云,‘欲把西湖比西子’。”他巧妙地用了谐音,将“酥”换成了“苏”,引得众人一阵赞叹。
“妙哉!谐音用得巧妙!”“果然是后生可畏!”
年轻书生得意地笑了笑,看着下一位——文震亨。
文震亨微微一笑,从容不迫地接道:“子规声里雨如烟。”
尾字是“烟”,众人的目光瞬间都落在了马骥身上。
马骥瞬间僵住了!
他的脑子一片空白!
他本来诗词储备就少得可怜,除了“床前明月光”“春眠不觉晓”这几首启蒙诗,就是一些零零碎碎、不成体系的句子。而且这诗词接龙还要首字同音,这对他来说,简直比登天还难!
上一句是“子规声里雨如烟”,尾字是“烟”!
烟……烟……烟什么?!
他急得额头冒汗,脸憋得通红,手指无意识地抠着石桌的边缘。亭中的气氛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看着他,眼神中带着期待,或许还有几分看好戏的意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山歌行之时空浪游记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山歌行之时空浪游记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