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舍勾栏……”马骥心头一动,他在历史书里见过这个词,是宋代城市里的娱乐中心,说书、杂耍、杂剧都在这里上演。他好奇地挤了过去,刚到入口,就被里面的热闹裹了进去。
第一个棚子是表演角抵的,也就是相扑。台上两个赤膊的汉子,肌肉贲张,皮肤黝黑,腰间只系着红色的兜肚。他们互相抱着对方的腰,吼声如雷,每一次发力都让肌肉紧绷,台下的观众看得入迷,时不时发出“好!”的喝彩。马骥挤在人群后,看着汉子们笨拙却充满力量的动作,想起了草原上的摔跤,忍不住也跟着喊了一声“好”。
还没等他看够,隔壁棚子的丝竹声又把他吸引了过去。这里在演杂剧,演员们涂脂抹粉,穿着华丽的戏服——生角穿青色长衫,旦角穿粉色罗裙,丑角脸上画着白块,动作夸张。他们唱的是《赵贞女蔡二郎》的片段,虽然马骥听不懂具体唱词,但从演员的表情和动作里,能看出蔡二郎的负心和赵贞女的悲苦,台下不少妇人都抹起了眼泪。
接着是杂耍班子,吞刀的艺人将一把长刀慢慢送进嘴里,刀尖从喉咙处顶起,看得人头皮发麻;吐火的艺人含一口烈酒,对着火把一喷,火焰瞬间窜起三尺高,映得观众的脸通红;走索的艺人在两根绳子之间行走,手里拿着平衡杆,脚下不稳时,台下的惊呼此起彼伏。马骥看得忘乎所以,暂时忘了饥饿和窘迫。
在一个顶碗少女表演时,马骥看得最入迷——少女不过十五六岁,穿着鹅黄色的短袄,头顶叠着十几只青花碗,随着音乐旋转、跳跃,碗却稳稳当当,没有一只掉落。表演到精彩处,班主笑眯眯地走下台讨赏,铜钱“叮叮当当”地扔上台。班主走到马骥面前,见他衣着虽旧但料子不错,便笑着说:“官人,赏点呗?”
马骥的脸又红了,只好再次摆手:“我……我没带钱。”班主的笑容僵住了,脸色沉了下来:“没钱还占着位置?白看半天热闹!”说着,伸手推了他一把。马骥踉跄着后退,撞到了后面的人,引来一阵不满的抱怨。他只好灰溜溜地挤出人群,站在瓦舍边缘,看着里面依旧热闹的景象,心里满是茫然。
细雨还在飘,沾湿了他的头发和衣袍,毛料袍子吸饱了水汽,变得更加沉重。他看着眼前这活色生香的临安城,它像一幅无比繁华的画卷,可自己却像一滴多余的墨,融不进去,也找不到归宿。
就在这时,一阵清亮的说唱声混合着木板敲击声,从旁边一间茶馆里传了出来。那声音不同于瓦舍的嘈杂,带着一种安定人心的力量,穿透了所有喧嚣,直接钻进他的耳中。马骥抬头一看,茶馆的招牌上写着“清乐茶坊”,黑底金字,透着几分雅致。
他鬼使神差地走了过去,推开了茶馆的木门。
喜欢山歌行之时空浪游记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山歌行之时空浪游记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