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骥在醉仙楼题诗的佳话没过几日便在东关街传开了,连货栈老板老周都打趣他:“没想到你这小子还有这本事,下次去醉仙楼,可得让掌柜的给咱免单!” 马骥笑着摆手,心里却清楚那不过是借了酒劲的“歪打正着”。这日他照旧跟着老周去码头清点漕粮,刚走到栈桥,就被眼前的景象拽住了脚步。
往日里喧闹的码头突然安静了大半,原本往来穿梭的脚夫被拦在警戒线外,十几个穿着黑色铠甲的官兵手持长枪,面无表情地站成两排,将一艘漕船围得水泄不通。那漕船挂着“淮西节度使府”的旗帜,船身吃水极深,甲板上盖着厚重的油布,隐约能看到下面堆叠的物件轮廓,几个戴着头盔的亲兵正守在油布旁,眼神警惕地扫视着周围。
“这是咋了?查走私犯?”马骥凑到老周身边,小声问道。老周经营货栈三十年,运河上的门道比谁都清楚,此刻却皱着眉,拉着马骥往后退了两步,压低声音:“别多问,是节度使的船。”
“节度使?那不是地方军政长官吗?怎么还管漕运?”马骥不解,他在历史书上读过节度使的职能,却没想到会在码头撞见这般阵仗。老周往地上啐了口唾沫,眼神里带着忌惮:“如今的节度使可不是早年的边将了。你看这船,说是运军粮,谁知道下面藏着啥?前阵子有艘去汴州的船,被查出油布底下全是甲胄,还不是不了了之?”
正说着,一个穿着绯色官袍的州府官员匆匆赶来,对着船上的亲兵头目拱手哈腰:“李将军,下官已按您的吩咐清场了,不知还有何吩咐?” 那亲兵头目斜睨了他一眼,语气倨傲:“王参军,管好你的人,别瞎打听。节度使的货,也轮得到你们查?” 王参军脸上一阵红一阵白,却只能陪着笑:“是是是,下官明白,明白。”
马骥看着这一幕,心里咯噔一下——州府官员在节度使的亲兵面前竟如此卑微,这可不像是“盛世”该有的景象。他想起在洛阳见到的皇家仪仗,那是自上而下的威严,而眼前的排场,却透着一股“地方自立”的嚣张。
等节度使的漕船开走,码头恢复热闹,老周才松了口气,拉着马骥往货栈走:“这淮西节度使李忠臣,在地方上比皇帝还威风。去年朝廷要征粮,他说辖区受灾,一粒粮都没交,朝廷还得给他拨款赈灾;今年又借着‘防御突厥’的名义,私自造了上千副甲胄,谁不知道他是想干啥?”
“朝廷不管吗?”马骥追问。老周冷笑一声:“管?怎么管?如今北边要防契丹,西边要守吐蕃,朝廷手里的兵都不够用,还得靠节度使镇守边疆。这些人手里有兵有粮,早就尾大不掉了。前两年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不就直接拒接朝廷圣旨吗?最后也只是安抚了事。”
马骥沉默了。他想起历史课上学的“安史之乱”,正是藩镇割据的恶果,可他一直以为那是后世的事,没想到在这贞观盛世的余晖里,藩镇的萌芽早已悄然生长。
接下来几日,马骥频频在码头撞见异常。有次他清点一批发往长安的蜀锦,本该由州府官员查验盖章,结果来的却是节度使府的人,拿着一本泛黄的账本,草草翻了两下就签字放行,临走时还顺手牵走了两匹最好的云锦;还有一次,他看到几个脚夫偷偷议论,说漕船运的粮食有一半都被节度使截留,只把发霉的陈粮送往京城,结果被巡逻的亲兵听见,当场被打了二十鞭子,扔到运河里喂鱼。
“别乱说话,小命要紧!”老周每次都这样警告马骥,可马骥心里的疑惑却越来越深。这日他收工早,路过一家常去的小酒馆,刚要进门,就听见里面传来压低的议论声。
“听说了吗?淮西节度使又扩军了,现在手里有三万兵,比长安的禁军还多!”
“何止啊!我表哥在汴州当兵,说节度使府的粮仓堆得比州府还满,全是截留的漕粮!”
“嘘!小声点!上次张秀才就因为说了句‘节度使拥兵自重’,当晚就被人套了麻袋,至今下落不明!”
马骥悄悄扒着门缝往里看,只见几个商人模样的人围坐在桌旁,脸色发白,手里的酒杯都在发抖。其中一个穿着绸缎的胡商叹了口气:“以前通关只要交一次税,现在节度使府要收‘过路费’,州府还要收‘关税’,一趟货下来,利润少了一半!再这样下去,生意没法做了!”
另一个商人附和道:“可不是嘛!我前几天去淮西办货,亲眼看见节度使的儿子在街上强抢民女,州官就在旁边看着,连屁都不敢放!这哪是大唐,这简直是节度使的天下!”
就在这时,酒馆门被猛地踹开,几个穿着黑甲的亲兵闯了进来,手里拿着铁链:“谁在议论节度使?出来!” 酒馆里瞬间鸦雀无声,商人们吓得缩成一团。亲兵头目扫视一圈,一把揪住刚才说话的商人,铁链“哗啦”一声套在他脖子上:“跟我们走一趟!节度使府问话!” 商人哭喊着求饶,却还是被拖了出去,留下一屋子惊恐的眼神。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山歌行之时空浪游记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山歌行之时空浪游记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