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是教育。这里的“教育”不是指学校里的课本知识,而是指“主动学习如何理性思考”。比如读一本关于心理学的书,了解自己的本能背后的原因;看一些关于时间管理的文章,学习如何克服拖延;和有智慧的人交流,学习他们如何面对诱惑和挑战。教育就像给我们的意识“升级装备”,让我们有更多的方法和思路,去对抗基因的本能。就像有人通过学习“延迟满足”的方法,成功戒掉了烟瘾;有人通过学习“目标拆解”的技巧,克服了对困难任务的恐惧——这些都是教育赋予我们的力量。
当然,意识对抗基因的过程,从来都不是轻松的,它更像是西西弗斯推石上山——明明知道石头可能会再次滚下来,却依然坚持一次次推上去。我们可能会有忍不住顺从本能的时候,可能会有觉得“努力没用”的时候,可能会有想放弃的时候,但正是这些“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坚持,让我们活出了“自我”的意义。
基因的牢笼确实存在,但它不是“铜墙铁壁”,意识就是打开牢笼的钥匙。我们或许无法完全摆脱基因的影响,但我们可以选择不被基因定义;我们或许会在本能和理性之间反复挣扎,但每一次挣扎,都是向自由意志的靠近。就像西西弗斯在推石上山的过程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我们在对抗基因本能的过程中,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因为真正的自由,不是没有约束,而是在约束中,依然能选择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第六小节:疗愈启示——与基因和解,做人生的主人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时刻:因为自己“不够自律”而自责——明明想早起却总赖床,明明想存钱却忍不住购物,明明想冷静却总被情绪左右?你会不会在心里骂自己“没用”,觉得连自己的人生都掌控不了?其实,当你因为这些“不完美”而苛责自己时,恰恰忘了一个重要的真相:这些让你困扰的本能,不是“你的错”,而是基因千万年来为了生存,刻在你身体里的印记。
就像我的表姐,曾经因为“控制不住情绪”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她是做设计的,每次客户提出修改意见,哪怕只是小小的调整,她也会瞬间烦躁,甚至忍不住和客户争执——事后又会后悔,觉得自己“太冲动”“情商低”。直到有一次,她看到关于基因与情绪的科普,才明白这种“易暴躁”的反应,其实源于基因的“应激保护机制”:在原始社会,快速的情绪爆发能帮人类迅速应对危险,比如面对野兽时立刻进入“战斗状态”。表姐这才释然:她不是“情商低”,只是基因给了她一套更敏感的“危险预警系统”。理解这一点后,她不再自责,而是开始学习“情绪缓冲”的方法——每次感到烦躁时,先深呼吸10秒,在心里告诉自己“这是基因的本能反应,不是当下的真实危险”,慢慢的,她能更平和地应对客户的需求,工作状态也越来越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与基因和解的第一步,不是对抗它的“不完美”,而是理解它的“合理性”——就像与童年创伤和解时,我们首先要原谅过去的自己,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里从未说过“基因是敌人”,他只是客观地揭示了基因的生存逻辑。基因让我们渴望短期快感、害怕未知风险、倾向于自我保护,这些本能不是“坏”,只是它在以自己的方式“保护”我们——就像父母总会用他们认为对的方式爱我们,哪怕有些方式会让我们感到束缚。我们不必因为这些本能而否定自己,更不必为了“对抗基因”而活在焦虑中。真正的和解,是像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一样,接纳基因的设定:承认自己会被甜食诱惑,但可以选择偶尔吃、适量吃;承认自己会想偷懒,但可以选择每天只努力1小时,而不是逼自己全天紧绷;承认自己会害怕失败,但可以选择“哪怕失败也试试”,而不是直接放弃。
而在接纳的基础上,我们更要学会用“模因”为人生赋予意义——这正是人类超越基因的关键。基因让我们追求“活着”,但模因能让我们明白“为什么而活”。你可以试着做一件小事:每天写5分钟“意义日记”,记录下当天让你觉得“有价值”的事——可能是帮同事解决了一个小问题,可能是给家人做了一顿饭,可能是读了一段让你感动的文字。这些看似微小的事,都是你在创造属于自己的“模因”:帮同事是“互助”的模因,给家人做饭是“爱”的模因,读书是“成长”的模因。这些模因不会像基因一样追求“复制”,却能让你在日复一日的生活里,感受到超越“生存本能”的快乐。
就像特蕾莎修女,她一生都在为贫困的人服务,放弃了舒适的生活,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健康。从基因的角度看,她的行为完全“不理性”——既没有为自己积累生存资源,也没有繁衍后代传递基因。但从模因的角度看,她创造了“无私奉献”的伟大模因,这种模因跨越国界和时代,影响了无数人去关注弱势群体、传递善意。特蕾莎修女的人生告诉我们:人类的伟大,不在于我们能摆脱基因的约束,而在于我们能在基因的约束下,选择去做“基因不理解却有意义”的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认知暴击50本神作的逆天改命书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认知暴击50本神作的逆天改命书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