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抬眼望向厅中木架上的赤壁刀,目光如刃,决然道:“即日起,许昌设立求贤馆,于各郡县遍贴榜文——不论出身,不究过往,唯才是举!”
“喏!”
众臣齐声应命。
“诸位。”
曹操环视众人,眼神凌厉,“今日起,设霸府以统权要:文若入西曹,掌官吏与民政;仲德入东曹,主军事调度;奉孝并入校事曹,专司谍报军情;董昭领仓曹,理钱粮赋税;钟繇入户曹,管户籍农桑。”
“喏!”
群臣应声,眼中却闪过一丝惊惧。
这霸府之制,竟与大蜻六部遥相呼应,分明是要绕开朝廷,自立中枢!
“啪!”
曹操猛然拍案,声震屋梁:“霸府下设军师、军谘祭酒、军谋掾、参军四职,分隶各军。
即刻召汝南孙策入府听令!”
“喏!”
曹仁、夏侯渊等将领齐声领命。
“仲德。”
曹操起身俯视群臣,语气沉重:“秋收将近尾声,西曹须速拟出征南阳宛城之策。
此战,只准胜,不准败!”
“谨遵军令!”
程昱躬身领命。
“就此定议。”
曹操握着那份《大蜻辑报》,缓步走向后院。
他知道,大蜻学府中的年轻学子,正在无声壮大那个政权的根基。
而他,如坐针毡。
倘若不能一举攻克宛城,便将错失进取徐州的最佳时机。
一旦落后一步,步步皆输。
两日后,许昌求贤馆正式开张。
一道求贤令传遍兖豫之地,无数饱学之士闻风而动,纷至沓来。
与此同时,
荆州。
襄阳,州牧府内。
荆楚群臣亦在激烈争论三熟稻谷的可行性。
乱世之中,饥荒频仍,战火不息,黎民涂炭,白骨蔽野。
而三熟稻谷,既是救民水火的良方,也是大蜻手中另一柄无形利剑。
荆州地处南方,本就已有部分地区实现两年三收。
若能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掌握三熟之法,便可握住这把斩落天下的利器。
“绝无可能!”
有人断然否定,“定是夸大其词,蛊惑人心!”
蒯越翻着手中的大蜻辑报,眼神几近失控,声音颤抖:“这上面根本没提三熟稻的种植之法!王政南分明是在欺世盗名,天下哪有能一年收三季的稻子?简直是荒谬!”
“异度!”
蒯良沉声喝止。
蒯越扬起手中纸页,愤然道:“兄长,我蒯家田产遍布荆楚,最肥沃的那一片也不过勉强种出两季稻,区区数亩而已。
大蜻学府那几十个年轻学子,竟凭空造出三熟之术?岂非天方夜谭!”
“神迹啊……”
蔡瑁、张允面色灰败,闭目喃喃,仿佛已预见末日。
曹操身处中原,受限于气候地势,仅能种一季稻。
可荆州之地远胜江东,却也只能产出两季,如今听闻三季稻现世,心头如压巨石——比之曹军压境更令人窒息,更觉无望。
“叔父。”
刘磐颓然垂首,昔日锐气荡然无存,“我们与大蜻辖地接壤,王政南分田与民,又传出三熟稻的消息,百姓必会纷纷渡江投奔淮南、庐江。
他不只是在争士人英才,更是在夺我百姓,动摇荆州命脉!”
“嘶——”
众人倒吸一口冷气,脊背发凉。
这话如刀,直插肺腑!
仗可以打,城可以争,粮可以囤,可若民心尽失,百姓争相离去,纵有雄兵百万又有何用?任由这般持续下去,不过几年,荆州便会成为空壳,谈何抵御曹操,抗衡大蜻?
不止荆州如此。
汝南亦陷动荡。
郡府所在平舆,太守厅内,周瑜、程普等人齐聚一堂。
孙策旧部如今所剩无几:程普、韩当、吴景、孙贲、陈武、凌操父子、蒋钦、周泰……虽将才不少,却兵微将寡,地盘狭小,难展拳脚。
这些人或为孙坚旧属,或为当年依附袁术时招揽而来,忠心尚在,但局势艰险。
“诸位。”
孙策紧盯着手中辑报,眉头深锁。
前两期他也看过,当时周瑜便断言曹操将攻宛城。
“如今这三熟稻之事,你们以为如何?”
“三季收成?”
程普、吴景面面相觑,满脸不信。
这等奇事,闻所未闻。
“可信。”
周瑜放下纸页,语气笃定,“这些辑报不仅卖于各州豪强,也发往大蜻治下民间。
若王政南敢以此欺诳百姓,一旦真相揭穿,必将众叛亲离,身败名裂!”
喜欢三国:开局黄巾渠帅,掳夺二乔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三国:开局黄巾渠帅,掳夺二乔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