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持此策书前往军营,命甘宁率第二军团开赴吴郡,操练水军,砥砺锋芒。”
“是。”
赵毅双手接过策书,退步而出。
交州虽远在岭南,
大蜻寸土不容轻弃。
更何况,此地关乎全局之走势。
淮南可作北进中原之基,而交州,则是压制荆南四郡的枢纽所在。
若王炅欲借江东之势以图天下,仅凭淮南、庐江二郡远远不够。
必须掌控荆州,广练骑兵,方能与曹孟德逐鹿中原。
因此,交州必为战略支点。
次日清晨,
大蜻城一如往常。
商旅络绎于道,农人荷锄出郭,街市熙攘,人流如织,处处透着生机勃勃之象。
贾诩携三子,在礼部一名文官引领下,步入大蜻学府。
“啊!”
贾玑仰头望着门楼,眼中满是惊羡。
那巍峨檐角直指苍穹,宛如仙宫降世。
贾穆凝视门前高耸石碑,低声诵读:“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此乃大蜻学碑。”
礼部官员解释道:“主公亲题此语,寄望学子以天下为己任。
碑后另有铭文,字字珠玑,堪称传世名言。”
“哦?”
贾诩缓步上前。
贾穆紧随其后,目光灼灼:“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正是。”
那文吏神情激昂,“能入此学者,如江河奔涌,然最终出仕者不过万千之一。
主公所愿,不仅在于朝堂之上多几名良臣,更盼诸生无论身处何地,皆怀凌云之志,或执笔安邦,或躬耕济世,皆可挥洒壮志!”
“大蜻学府……”
“天下人心所系之地。”
贾穆心头一热,豪情顿生。
如此胸襟,如此气象,如此大蜻。
这般盛世,怎能不让四方英杰心驰神往?
“请。”
礼官侧身相引,领四人深入府内。
迎面一座巨幅影壁赫然而立,其上以右起左书之势刻着横渠四句,将前行之路自然分为两翼入口。
“嘶——”
贾穆倒抽一口凉气,震撼难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文和先生。”
礼官含笑指向两侧,“学府设六院:右列农学、公输、医学;左列兵学、法学、术算。
各院并行不悖,共育英才。”
“六院……对应内政六部?”
贾诩微微皱眉。
“并无直属关联。”
礼官摇头,“六院仅为根基,其下细分诸多学科,诸如奇门遁甲、经史典籍、礼乐教化等等,包罗万象。”
“原来如此。”
贾诩这才稍稍窥得这传闻中大蜻学府的真容一角。
“踏、踏。”
脚步声中,礼官继续介绍:“学府授课有规:每课半时辰,每日六讲;中间留出两个时辰,一则用餐休憩,一则习武强身。
一年授课八月,自立春至小暑,再由立秋至小寒,节庆亦准休假。”
“那岂非误了农时?”
贾诩略一估算,提出疑问。
礼官转身笑道:“如今公输院已造出曲辕犁,又改良水转翻车,工部更在各郡兴修沟渠堰坝,耕作收成远胜往昔,百姓反得闲暇供子弟求学。”
“竟有此事?”
贾诩眉头微动。
礼官朗声道:“主公曾言,公输之学,乃国之重器。
可助军威,可利民生,更能兴我大蜻之业。
此谓志于大道,存乎德行,依于仁心,游于技艺,昌盛于百工!”
“唰。”
贾穆当即整衣下拜:“敢问先生,晚辈可否前往各院观课?绝不敢喧哗扰学,若有违誓,甘愿被逐出门!”
“自然可以。”
礼官含笑点头。
话音未落,贾穆已快步向远处走去。
贾访、贾玑二人向贾诩辞行后离去。
大蜻学府久负盛名,他们慕名而来,自然想遍览各院风采。
“文和先生,”礼部一名文官温言问道,“可有想去的学院?”
“不必了。”
贾诩心中五味杂陈,苦笑低语:“早知司马德操、庞德公、宋仲子等人在此讲学,我不过一介西凉寒士,岂敢贸然打扰。”
“请随我来。”
那文吏轻轻抬手,引路前行。
不多时,二人停步于一座殿前。
“稷下。”
贾诩凝视匾额,心头猛然一震。
稷下——那可是自古以来百家争鸣、群贤荟萃之地的名号!
“正是。”
文吏点头道:“此地掌管大蜻全部典籍,藏书五万卷,六千余册。
城中所见书库,不过是此处的零星影子。
而稷下更有秘藏,凡人不得窥探。
先生若入此门,怕是再难轻易离开大蜻了。”
贾诩轻笑一声:“难道大蜻的学生从不外传?”
“忠于黎民。”
“忠于国土。”
文吏神色肃然,“大蜻学子,更忠于大蜻。”
“嗒。”
贾诩整了整衣襟,毅然迈步而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三国:开局黄巾渠帅,掳夺二乔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三国:开局黄巾渠帅,掳夺二乔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