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穿透薄雾,洒在土丘部落的圆形屋舍上,将屋顶的茅草染成暖金色。林岩站在冒着丝丝白汽的泉眼旁,看着水汽在晨光中缓缓消散,心中已对两族合作有了清晰决断。与玛卡长老达成的初步意向,需尽快转化为实际行动,而这一切的前提,是让岩山部落知晓这里的一切,获得后方的支持。
他召来鹰眼,将一块精心刻画的薄木片郑重交给他。木片上,炭笔勾勒的图案清晰明了:代表岩山的方形屋舍与代表土丘的圆形土屋被波浪线(河流)隔开,中间是两只紧握的手,旁侧绘着粟米穗与彩陶罐,最下方则是他与星约定的“安全友好”暗号——一个圆圈包裹着火焰的符号。
“以最快速度返回部落,将木片交给磐和星。”林岩的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郑重,“务必说清这里的情况:土丘部落掌握地热利用技术,能在寒冷季节种植作物,制陶工艺也更为精湛,我们有深度合作的可能。请磐派出一支十人小队,带上至少三袋粟米种子、一批最锋利的黑曜石工具,还有几件铜器样品,作为合作的诚意。”
他拍了拍鹰眼的肩膀,补充道:“沿途多加小心,避开陌生部落与大型猛兽,只以赶路为要,切勿恋战或停留。”
“首领放心,我一定安全把消息带回!”鹰眼将木片贴身藏好,用力点头。他清楚这趟归途的分量——他不仅是传递消息的信使,更是搭建两个部落合作桥梁的先行者。
没有多余耽搁,鹰眼背上装满干粮的兽皮袋,身影如真正的鹰隼般敏捷,迅速融入晨雾笼罩的林线,朝着岩山部落的方向疾行而去,只在湿润的地面上留下一串浅浅的脚印,很快便被风吹散。
送走鹰眼,林岩与石影正式开启了在土丘部落的“学习之旅”。玛卡长老显然极为看重这次跨部落交流,亲自担任向导,带着两人走遍村落的每一处关键之地,用手势与简单音节耐心讲解。
第一站便是那片神奇的地热农田。深秋时节,外界草木早已枯黄,可这片田地却依旧绿意盎然。玛卡长老指着地里叶片肥厚的植物,反复说着“Warma-root(暖根)”,又用手比划着“食用”“储存”的动作,林岩很快明白,这是土丘部落的特色作物,其块茎富含淀粉,是过冬的重要粮食。更令人惊叹的是,田边挖掘着细密的浅沟,温泉水顺着沟渠缓缓流淌,玛卡长老演示着如何通过调整沟渠闸门控制水流,以此调节土壤温度——即便到了严冬,只要控制得当,部分耐寒作物也能存活。
林岩蹲下身,指尖触碰带着暖意的湿润泥土,心中满是赞叹。这种对地热资源的精细化利用,是岩山部落从未涉足的领域。他立刻让石影取出木板与炭笔,详细记录下田地布局、沟渠走向,甚至连暖根的叶片形态、生长密度都一一勾勒,生怕遗漏任何细节。
离开农田,一行人来到制陶区。土丘部落的陶工们正围在窑边忙碌,看到林岩带来的岩山灰陶(形制规整却无彩绘),脸上露出几分不以为然。林岩并未在意,而是拿起他们用于彩绘的赭石矿石,在一块未烧制的陶坯上,流畅地画出岩山部落的方形屋舍、弓箭与铜剑图案。他的画法写实精准,线条带着独特的“设计感”,与土丘部落抽象的螺旋纹截然不同。
陶工们的目光瞬间变了,纷纷围拢过来,好奇地打量着陶坯上的图案。林岩趁机用手势示意,希望学习他们的彩绘技艺与稳定烧制的秘诀。作为交换,他蹲下身,在地上画出陶范的结构,又用泥土演示如何调整黏土与沙粒的配比,以此增强陶范的强度与耐火性——这是岩山部落铸造铜器时摸索出的关键经验。
知识的壁垒在共同的“泥土与火焰”语言前悄然瓦解。土丘部落的陶工对“耐火黏土配比”充满好奇,围着林岩反复比划询问;而林岩也在他们的指导下,学会了如何筛选细腻陶泥、如何将矿物颜料与植物胶混合以保证彩绘不脱落。指尖的泥土、窑边的火焰,成了跨越语言障碍的桥梁。
夜幕降临,土丘部落的篝火次第燃起,橘红色的火光映亮了圆形屋舍。林岩再次被玛卡长老邀请至最大的土屋内,这一次,长老的举动让他心头巨震。
玛卡长老从屋角的木箱中,小心翼翼取出几片打磨光滑的龟甲,还有几块大小不一的动物肩胛骨。在微弱的火光下,林岩清晰看到,这些骨甲表面刻画着古朴而抽象的符号——有的如星辰散落,有的似水流蜿蜒,还有些扭曲的线条,仿佛是山脉的轮廓、道路的走向。这些符号绝非随意刻画,每一道线条都带着刻意的规整,显然是一种用于记录或祭祀的原始符号系统!
玛卡长老指着龟甲上的符号,先是指向天空,再指向大地,随后嘴里吟唱起一段悠远苍凉的调子。那调子没有明确的歌词,却带着一种穿越时空的厚重感,仿佛承载着部落世代相传的智慧。林岩虽听不懂歌词,却能感受到其中的虔诚与肃穆——这是土丘部落最核心的知识传承,与祭祀、自然崇拜紧密相连。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石器革命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石器革命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