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9月的北平,秋高气爽,可军区大院的办公室里,却弥漫着一股凝重的硝烟气息。
国内三年困难时期的阴霾刚散,百姓们正忙着恢复生产、休养生息,中印边境却传来了越来越密集的冲突报告。
印度当局自恃有外部势力支持,不断在中印边界东段、西段制造事端,非法侵占我国领土,扣押我方边防人员,甚至多次向我边防部队开火,边境局势已然箭在弦上。
深夜,何大清的办公室依旧灯火通明。
他刚处理完农场物资调配的收尾工作,桌上的红色保密电话突然急促响起,铃声划破了深夜的宁静。
拿起听筒,里面传来军委首长沉稳而严肃的声音:“何大清同志,中印边境局势恶化,印度方面屡挑事端,已严重侵犯我国领土主权。中央经过研究决定,任命你为西线作战总指挥,率部赴藏南及阿克赛钦地区,坚决反击印度侵略者!”
何大清猛地站起身,脊梁挺得笔直,多年军旅生涯刻在骨子里的使命感瞬间被点燃。“请首长放心!保证完成任务!”他的声音铿锵有力,没有丝毫犹豫。
挂了电话,他走到墙上悬挂的巨大地图前,手指落在中印边境的标记上——那里的山脉纵横交错,高原缺氧,气候恶劣,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是名副其实的“生命禁区”。
作为征战多年的老将,何大清从抗战时期的游击战,到解放战争的攻坚战,再到建国后的剿匪作战,几乎经历了所有类型的战场。
他太清楚印度军队的底细:装备虽有部分进口优势,但士兵作战意志薄弱,不适应高原环境,指挥体系僵化,与身经百战、擅长山地作战的解放军相比,确实不堪一击。
但这份“不堪一击”,在他眼里绝不是轻敌的理由。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何大清手指摩挲着地图上的河谷与山口,眼神凝重。
高原作战,最大的敌人从来不是对手,而是恶劣的自然环境、匮乏的后勤补给和士兵的高原反应。
他要的不是简单的胜利,而是以最小的代价,彻底粉碎印度的侵略野心,一劳永逸地稳定边境。
接下来的三天,何大清几乎没有合眼。
他坐镇军区指挥室,召集参谋团队连夜制定作战计划,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推敲,核心思路只有一个:速战速决、精准打击、减少伤亡。
何大清摒弃了“人海战术”,优先抽调常年驻守西北、有高原作战经验的部队,包括擅长山地迂回的步兵师、火力精准的炮兵营和机动性强的骑兵连。
他特意强调:“不选最能打的,只选最适应高原的。让平原部队仓促上高原,不是让他们打仗,是让他们送命。”
同时,他亲自挑选基层军官,要求“每连必须有三名以上参加过剿匪作战的老兵,每排必须配备一名懂藏语、熟悉当地民情的向导”。
他深知,高原作战不仅是军事对抗,更是民心向背的较量,得到当地藏族同胞的支持,才能事半功倍。
后勤是高原作战的命脉。
何大清早就考虑到这一点,一边协调军委调拨御寒棉衣、氧气瓶、抗高原反应药物,一边动用自己100级农场的优势。
连夜兑换了500吨高热量压缩饼干、脱水蔬菜和牛肉干,这些物资体积小、重量轻、保质期长,非常适合高原运输;又兑换了大量防冻油、防滑链和便携式炊具,解决士兵野外生存的难题。
“给每个士兵配足三天的单兵口粮,部队携带一周的集体物资,后方补给线必须在开战前打通到前沿阵地50公里处。”
何大清在后勤会议上严令,“宁可多备十倍物资,也不能让一个士兵饿着、冻着、缺氧着打仗!”他还特意安排了二十辆军用卡车,专门运输氧气瓶和药品,确保每个阵地都有充足的医疗保障。
针对印度军队“战线拉得过长、据点分散、后勤脆弱”的弱点,何大清制定了“穿插分割、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战术。
他将部队分为三路:东路部队佯攻,吸引印度主力注意力;西路部队迂回包抄,切断其后方补给线;中路部队作为尖刀,直插印度军队的指挥中枢和关键据点。
“印度人以为我们会正面硬拼,我们偏要绕到他们背后。”何大清在地图上用红笔勾勒出穿插路线,“高原地形复杂,他们的重装备派不上用场,我们的轻步兵正好发挥优势。先断了他们的粮道和通讯,再逐个清理据点,让他们首尾不能相顾,不战自乱。”
他还特别强调“精准打击”:“优先摧毁他们的电台、运输车和弹药库,尽量俘虏士兵,减少不必要的伤亡,防止国际对我们污蔑。我们是正义之师,既要打赢战争,也要赢得民心。”
部队集结后,何大清没有急于开拔,而是在青海格尔木设立了临时训练基地,让士兵们进行为期一周的高原适应性训练。
训练内容包括:缺氧环境下的体能训练、山地负重行军、野外生存技巧和抗寒训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四合院:1935年父子双穿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四合院:1935年父子双穿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