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江防初筑
3. 汀州会师
离开治平镇后,队伍沿着龙牺山脉的余脉前行,山路渐缓,空气中已能嗅到汀江特有的湿润气息,混着山间草木的清香。周虎牵着马走在队伍前头,马背上驮着从畲族山寨换来的草药,他时不时回头喊道:“兄弟们再加把劲!咱们得赶在十月中旬前到汀州,别误了和文大人合兵的日子!”队员们笑着应和,脚下的步伐又快了几分——帆布鞋底磨出的破洞沾着泥土,却丝毫不影响他们赶路的劲头,谁都知道,这次会师是为了接下来的硬仗,只是没人说破那硬仗会来得多急。
我攥着腰间的青锋剑,指腹无意识蹭过鞘上的“忠”字绣纹,心里却想着史册里的记载:1277年元月,忽必烈才会下令“再平赣南义军”,虔州保卫战也将在那之后打响。这份只有我知道的紧迫感,像块小石头压在心底——不能说,也没法说,只能借着锄奸扩军的由头,让队伍尽可能快地壮大,让汀州的备战尽可能周全。
行至庵杰乡时,远处突然传来隐约的马蹄声。老张立刻警觉起来,翻身跃上路边的高坡,腰间的弯刀半出鞘,片刻后他探出头挥手:“大人,是自己人!穿着文大人麾下的义军服饰!”我心中一动,让队伍原地待命,自己带着两名亲卫迎了上去。
走近了才看清,为首的骑兵马鬃上沾着草屑,马鞍上挂着一面残破的“文”字旗,旗角被风吹得猎猎作响。那人看到我,立刻翻身下马,靴子踩在泥地里溅起小水花,快步走来时声音带着急切:“刘云大人!可算等到您了!白砚姑娘和欧阳氏夫人三日前就到汀州了,文大人那边传信说,让咱们务必在十月中旬前完成集结,他十一月一到,咱们就得整兵往西去——说是赣南那边近来不太平,元军的游骑多了不少。”
“游骑多了?”我接过他递来的信纸,指尖触到纸页上未干的墨迹,心里却清明起来——这正是忽必烈下令前的征兆,只是斥候和将士们只当是元军的常规滋扰。我把信纸折好塞进怀里,拍了拍他的肩膀:“辛苦你了,咱们这就往汀州赶,别让白砚姑娘和夫人等急了。”
跟着斥候往汀州方向走,沿途的景象渐渐热闹起来。田埂上,老农扶着犁耙耕作时,会时不时抬头望向山道,像是在盼着什么;村口的老槐树下,几个穿着短打的青年聚在一起,手里拿着磨得发亮的柴刀,低声说着话,见我们路过,都直起身子往这边看,眼神里满是期待。“自从文大人上次北上抗元后,汀州百姓就没放松过。”斥候边走边说,指了指路边新夯的土堡,“你看,这些土堡都是百姓们自己动手建的,说要是元军来了,能帮着义军守山头。”
快到汀州城门时,远远就看到一群人站在城楼下。最前面的是个穿着浅蓝色衣裙的姑娘,手里攥着一个布包,裙摆上沾着点泥点,想来是等得急了,来回走了不少路——正是白砚。她看到队伍,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快步跑过来,到我面前时却先伸手拂了拂我肩上的草屑,轻声问:“路上没遇到麻烦吧?我听守城的士兵说,前两天有元军游骑在城郊晃悠,就怕你们赶路时碰到。”
我笑着摇头,刚要说话,就看到她身后的欧阳氏夫人。她穿着朴素的布裙,头发用一根木簪挽着,手里牵着个五六岁的孩子,该是文天祥的小儿子。夫人虽面带倦色,眼神却很坚定,她微微欠身:“刘云大人,多谢你如期赶来。文郎临走前说,汀州是往赣南去的要地,咱们在这里聚齐了,才能往西边守。”孩子怯生生地躲在夫人身后,偷偷看我腰间的剑,又飞快地低下头,攥紧了夫人的衣角。
白砚这时才想起手里的布包,连忙递过来:“这是我在汀州药铺买的伤药,还有新绣的平安符,你拿着——我特意绣了‘守土’二字,盼着咱们能守住该守的地方。”她顿了顿,又拉着我往城门边的石碑走,“你看这碑,上面刻着当年文大人收复宁都、雩都的事,百姓们说,那会儿文大人就是从汀州出兵,一路往西打,才把元军赶跑的。”我接过布包,触到里面的平安符,指尖传来布料的温热,针脚细密得像是把所有对安稳的期盼都缝了进去,石碑上的字迹虽有些模糊,却能看出刻字时的用力,那是汀州百姓对义军的信任。
进入汀州城,街道两旁站满了人。一位穿着粗布衣裳的妇人,手里提着个竹篮,里面装着煮熟的鸡蛋,见队员们路过,就往他们手里塞:“孩子们,多吃点,有力气才能打元军!”旁边的铁匠铺里,传来“叮叮当当”的打铁声,铁匠师傅光着膀子,正打造一把长刀,见我们看过去,他举起刀喊:“大人!这刀能劈铁甲,等打好了,我给义军送过去!”孩子们跟在队伍后面,举着小木刀喊着“杀元军”,声音清脆却透着股认真劲儿,连街边的狗都跟着“汪汪”叫,像是在应和。王婉婉走在我身边,笑着说:“这汀州城,倒像是提前把战鼓擂起来了,连空气里都透着股齐心劲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一剑照汗青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一剑照汗青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